印谱是辑录我国历代印章艺术重要的载体,可分为原印钤拓本、翻印本(木刻、石印、影印、珂罗版等)和现代制版印刷本等。因原印钤拓本能精准地展现印作的原始艺术风貌,且存世量稀少,深获学者、印人与鉴藏家们的珍爱。一部原钤印谱的制作耗资、劳工、费时,需通过纸楮选择、版框印刷、钤朱墨拓、装订成册等多道工序,用料质量益求其精。上佳的朱砂印泥,质细色艳,钤出的印蜕不爽毫厘,且具立体感。边款则有“其黑如漆,光可照人”的乌金拓和“望之如淡云笼月”的蝉翼拓之分。汪启淑在集拓《飞鸿堂印谱》时称:“不惜赀费,咸用朱砂泥、洁越楮、顶烟墨、文锦函以装潢之。”葛昌楹辑《传朴堂藏印菁华》时也用“乾隆古墨、漳州印泥,精工摹拓。”制谱的考究程度可见一斑。然而不论印泥、墨锭、连史纸等材料的优劣多么重要,拓工技能的高下则是决定印谱品质之关键。
原钤周秦魏晋印谱肇始于明代隆庆顾从德的《集古印谱》,然古玺印基本无边款文字,仅钤印面。文人篆刻印兴起,也令边款勃兴,成为与印面不可或缺的匹配艺术。而钤印且重视拓款,则是约二百年后的风气。最早有嘉庆间《西泠四家印谱》、黄易《黄秋盦印谱》等,开启了印款并举的印谱全新形式。
篆刻家、藏印家身边总有些善于钤拓的印人与拓工,在藏家的印谱序跋或诗文、信札中时时透露出一些他们合作的情形。如为陈介祺十钟山房日夜钤印的是其次子陈厚滋、印人王石经,为吴大澂拓制十六金符斋玺印的有尹伯圜和大篆刻家黄士陵,为关中郑鹤舫《望古斋印存》用响拓法制成古印纽式是善于书画的李游鹤。早期文人篆刻印谱的拓款技艺还欠成熟,时有墨色不匀,字迹漶漫的现象。至咸同间,通过好事者不断的实践、改良,墨拓技艺有了很大的改观,出现了精于此道的印学家魏锡曾和被誉为“印为第一”的毛庚。
晚清以来,明清文人篆刻家的精品力作多落入海上大藏家囊中,原钤原拓印谱的商业销售风气大盛,制作愈趋精良,涌现了一批钤印拓款的能工良匠,最著名者为王秀仁和华镜泉。
王秀仁,生卒不详。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不仅擅长古器物全形拓,也是一位在民国间与知名鉴藏家丁仁、葛昌楹、张鲁盦、高络园等合作最多,技艺精湛的拓匠。目前可知王秀仁钤拓较早的印谱有1916年集吴熙载刻印《听雨草堂印集》,另有1925年秋为丁仁精拓《西泠八家印选》五十部。三四十年代又为葛、张、高氏拓印近三百多部,其中为葛昌楹、胡洤所拓《明清名人刻印汇存》二十一部,还别出心裁地墨拓印面印文,既便于鉴赏各家用刀之风采,也拓展丰富了印谱及篆刻作品的表现形式。
王秀仁出手既快又精,印面与边款字口精微,墨色沉着古雅,给人以朱墨焕然的美感,获得海上藏家们的普遍认可。高野侯于《明清名人刻印汇存》序言中也称赞其:“传古雅言,秀仁悟其秘。”王秀仁虽为工匠,但藏家中正磊落,不匿其功,使其名赖谱传,古风可感。
华镜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活动时间较王秀仁为晚,建国后曾供职于上海朵云轩,人称华太师,亦精于钤拓。传其拓款,手起墨落,顷刻而就。华镜泉于1937年曾应南海梁效钧之召,钤拓易大厂刻印成《古溪书屋印集》。1950年与龚馥祥合拓方节盦《苦铁印选》五十部,1956年为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钤拓《鲁迅笔名印谱》,1962年又与符骥良合拓钱君匋《豫堂藏印乙集》等。
除王、华之外,近现代不乏传拓吉金亦兼拓印款的名手,若海上万育仁、北京傅大卣,也是不可不提及的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