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儿苦就到哪儿
2004年,一个平常的上海早晨,盛睿方刚从基层部队巡诊回来,给7岁的女儿做了最爱吃的粢饭,看着两周未见的女儿心满意足地咽下。突然,手机铃声响了:“接上级紧急通知,要求一名经验丰富的麻醉医生到驻港部队代职4年。”
“我去!”这是盛睿方的第一反应。2小时后,她整理完毕出发了。军人生来为备战,大家和小家之间,盛睿方的选择毫不犹豫。
这是她离家最久的一次,却不是唯一的一次。2009年,从驻港部队回来的盛睿方,再次接到亚丁湾护航的任务。医疗保障组领导问:你是想到补给舰上还是战斗舰上?她说:“哪儿苦就到哪儿!”
在舰上,除了要克服各种身体不适,还要习惯单调乏味的生活。作为一名麻醉师,她的专业鲜有用武之地,处理的都是“小毛小病”,但盛睿方却说:“尽管我希望自己能发挥特长,但那意味着舰上官兵中有人生病或受伤,如果那样,我宁愿自己没有表现机会。”
麻醉没有问题
盛睿方没有执行任务时,便在医院里参与手术。她说,手术治病,麻醉保命;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麻醉医生必须管理好病人的呼吸、心率、血压、神经系统、肝肾功能等重要生命体征,以保证麻醉安全。
大学实习时,有一次她目睹一名麻醉医生因穿刺位置不够精准,术中病人非常痛苦。她暗暗下定决心,将来自己上了手术台,每一次都要尽量做到完美。后来,盛睿方得知练习绣十字绣可以提高穿刺的精准程度。她便养成了一个习惯——在手提包里放一套十字绣,只要一闲下来,就绣上几针。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了20多年。
20多年全神贯注练习一个动作不容易。这种追求炉火纯青的“工匠”精神,让她在生活中也多了很多职业习惯:任何包装纸,一拿手上就会看三遍;逛超市,只要货品经手,就能准确说出其中成分……“给病人注射麻醉也是这样,一定要反复查看、核对药物,确保没有问题。”战友们开玩笑说,优秀的麻醉医生往往都有强迫症。
2010年11月,盛睿方随和平方舟医院船赴亚非五国执行“和谐使命-2010”医疗援助任务。刚刚靠泊孟加拉国吉大港,孟方就向医疗船求助,为一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产妇进行剖宫产手术。这是个麻醉风险极大的手术,而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医院团队支持,所有困难和突发情况都要自己面对,怎么办?
“麻醉没有问题!”盛睿方立即接下这个任务。她连夜制定详尽方案,最终产妇顺利剖出一名女婴。
爱大家也爱小家
盛睿方是一名军人,又是一名医生,很难兼顾小家,她与丈夫很早就离异了。这些年来,她最对不起的就是女儿和父母。女儿是父母一手带大的,连续七年,盛睿方都没能为她过一次生日,更没有办法陪伴女儿度过叛逆、任性的青春期。
为了工作放弃家庭,有人说盛睿方不近人情。她却说,真正的军人是既爱大家又爱小家,从来都是铁血柔情的。女儿小时候,只要有人问,“妈妈在哪里?”她都会指着耳朵说,“妈妈在这里。”因为,常常不在家的盛睿方每天通过打电话来感受女儿成长的点滴。每个夜晚,女儿都伴随着电话那头传来的故事入睡。电话的这一头连着小家,那一头连着国家。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