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至201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队对位于河南省许昌市的灵井遗址进行了连续12年的挖掘,发现了45件人类头骨碎片化石、古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器,以及2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在学界一直有一个“猜想”——“许昌人”很可能代表着华北地区早期现代人的直接祖先。参与这项课题的华东师大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年小美告诉记者,要弄清这么好的化石是什么时代的,年代学的研究对其至关重要。“光释光技术是最近3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绝对测年手段,目前主要有两种矿物应用在光释光测量中,分别为石英和长石,可以应用于多种沉积物的测年中。通过对许昌灵井古人类遗址点石英样品进行7种测量方法的比较,以及钾长石样品的测量,确定了‘许昌人’的年龄为10.5-12.5万年。”年小美解释说,“开始时,我们尝试利用石英信号的7种测试方法进行测量,但石英信号或已经饱和,或不能满足测试条件,超出了石英矿物的测年范围,因此,我们又利用了长石信号的两种测试程序进行测量,准确地测量了许昌人遗址的年代。这是光释光技术在中国古人类考古研究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
来自中科院古脊椎所的消息称,课题组研究人员先后在湖北郧西黄龙洞、湖南道县福岩洞、安徽东至县华龙洞等地发现了珍贵的古人类化石,提出早期现代人至少10万年前就在华南地区出现、部分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具有欧洲尼安德特人形态特征等观点,同时也注意到东亚地区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不同步,在化石形态方面呈现明显区域性差别。但这些地区早期现代人直接祖先的地区分布及化石特征还不清楚,尤其缺乏可靠的化石证据。因此,主持许昌人化石研究的吴秀杰研究员认为,许昌人化石的发现和研究,为探讨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许昌人”很可能代表着华北地区早期现代人的直接祖先。许昌人头骨化石呈现的复杂及镶嵌性形态特征,为中国古人类演化的地区连续性以及与欧洲古人类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在晚更新世早期,东亚地区可能并存着多种古人类群体,不同群体之间又有着杂交或基因交流。
据悉,华东师大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建立了光释光实验室,志在解决河口海岸等复杂沉积环境中沉积物的年代。此次的这项研究成果以详实的化石形态特征和精细的地层年代数据,提供了华北地区晚更新世早期人类形态变异及演化模式的化石证据,标志着我国学者在人类演化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项突破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