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上馆子吃饭已是司空见惯,无论是升学、就业、乔迁、生日,还是朋友聚会、子女嫁娶、出国归来等等都成为凑成饭局的理由。但是,许多人不会点菜,每每手捧菜单,面对林林总总菜名不知所措,无从下手,要么胡乱点一通,要么将点菜权拱手相让,让服务员代劳。岂不知,此举正中店家下怀,一些店家趁机将“坑子”(店内剩余的积压物品)推销出去,要么就是花言巧语向顾客推荐价格昂贵的菜肴,以博取更多的商业利润。
其实,点菜说难也不难。无非就是质与量的关系。质,即点什么菜。量,即点多少菜。点什么菜,取决于饭局性质和设局者的经济实力。如果是中餐宴请,一般来说总是由冷盆、热菜、汤、点心等环节组成。
冷盆既要荤素搭配,还要色彩相宜。荤素搭配很好理解,色彩相宜就是要考虑菜肴的颜色搭配。冷菜中酱鸭、熏鱼、糖醋小排等为深色,白斩鸡、海蜇、素鲍等是浅色,目鱼大烤是红色,毛豆、万年青则是绿色。深浅互补,红绿相间,赏心悦目,增添食欲也!
如果说冷盆是饭局中的前菜,汤与点心是饭局的后缀,热菜则是饭局中的重头戏,关系到此饭局的成败,可以说是“毕其功于一役”。热菜可分为几大板块:海鲜、家禽、肉类、小炒、蔬菜等。在其中海鲜又是重中之重,不仅是最能体现饭局档次的标志,也占据饭局价格的半壁江山。坊间有种说法,一场饭局有了鱼、虾、蟹就不掉身家了。这里说的鱼是指整条鱼,而非糟溜鱼片、青豆鱼片之类的碎片鱼。至于具体到点怎样的鱼、虾、蟹,这就要看设局者或AA制中赴局者的经济实力了。同样一条鱼,东星斑与鲈鱼价格天壤之别,同样是虾,龙虾与饭局中常见的基围虾,价格亦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板。至于蟹,青蟹、膏蟹价格不菲,而毛蟹年糕里的蟹则便宜不少。点海鲜除了价格,还要考虑口味。鱼、虾、蟹有的出自海洋,有的生长在江河,因为生长环境不同,口味、营养也不同。有人忌河鲜“腥”,有人怕海鲜“过敏”,所以,这些都要在点菜时予以考虑。
点了鱼、虾、蟹,接下来就是点肉类了。“无肉不成席”,鸡、鸭、鹅等家禽和猪、牛、羊都可以归入肉类。点家禽要注意不要与冷盆重叠,如果冷盆点了白斩鸡,热菜就不要点鸡了,可以点鸭或鹅;点了红烧肉,就不要再点牛排、羊排了。每块红烧肉都有一寸见方,一块下肚,再吃体量不小的牛排、羊排,不免有点撑了,无法再尝其他佳肴,可以点较小块状的牛肉粒、羊肉煲,既满足味蕾需求,又不会感觉太撑。热菜点了海鲜、肉类之后,接下来点小炒,煲仔也可归于小炒。小炒如京酱肉丝、香肠四季豆等,煲仔有粉丝褒、茄子煲等。小炒大都荤素搭配,煲仔则色重味浓。犹如一场大戏,有主角,亦有龙套。主角固然重要,龙套不可缺少。小炒就是扮演着龙套角色。
下面环节便是点蔬菜了。许多饭店菜单写着“时令蔬菜”,时令即当季。蔬菜是季节性很强的,什么季节吃什么菜,讲究着呢!春天吃菠菜,冬天吃冬瓜,那便是反季了。不过现在许多蔬菜大棚种植,技术且能过关,蔬菜的季节性淡漠了许多。但是,真要吃“时令蔬菜”,还要了解季节与蔬菜生长方面的知识,或者做好功课。
最后,压轴点的是汤。广东人吃饭先喝汤,上海人饭局汤则位列最后,这样安排其实有其合理性。“酒饱饭足”,就是先喝酒再吃饭。待前面酒喝够了,如要吃饭,捧着汤,很快就“下饭”了。饭店供应的汤一般两种:大碗汤和每人一盅汤。大碗汤相对便宜,每人一盅“卖相好看”,价格要贵些,要是每人一盅滋补或海鲜汤,价格可能会离谱。
如今,饭局吃米饭的人不多,点心代替了主食。如果10人一桌的饭局,两道点心是标配,理想的是一干一湿,一甜一咸。如酒酿圆子配葱油饼,或咸菜肉丝面配桂花拉糕。这样搭配既增加花色品种,又兼顾众人口味,一举两得。
至于点菜中“量”,视饭局人数而定。冷盆一般是成双数,讨个吉利;热菜根据人数,公式N+1。N,为出席者人数,1,汤也。一个10人饭局,8个冷盆,10个热菜,1个汤,基本能满足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