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特别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7月0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历史保护建筑“楼外楼”依旧
季晟祯
  老宅失修

  到底应该由谁管

  愚园路1032弄

  事由:老洋房毛病多

  报道回放:位于愚园路1032弄的岐山村是上世纪20年代初期建造的中西式三层楼房,钱学森、杜重远等文人曾居住于此,被列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田女士反映,房屋常年漏水,物业填填补补,但仍治不好“顽疾”。

  现场回访:记者看到,田女士家中屋内天花板、墙角位置都有渗水痕迹,而且水痕范围有扩大趋势。田女士说,物业来修过几次,但只在顶部涂涂柏油,不仅气味难闻,且根本起不到效果。

  田女士无奈地表示,物业称没有资金维修,只能小修小补。她向有关部门反映多次,但无果。“优秀的老建筑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如今却面临无人管境地。”田女士叹息不已。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王毅在去年采访中就直言,对于历史保护建筑,所在地物业理应承担起日常维护;另外,所在区的文管所也应予以关心。

  有人在念“拖字诀”

  昆山花园路

  事由:乱搭违法建筑

  报道回放:筑于1900年前后的昆山花园路,两侧的老式花园洋房住宅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本报“夏令热线”接到王女士投诉,称昆山花园路5号楼二楼一户人家破窗开门,存有违法搭建和乱堆物现象,破坏优秀历史建筑风貌。

  现场回访:记者再次探访,发现违法搭建并未被拆除。在古色古香的红砖瓦中,这一“格格不入”的平台格外刺眼。由于5号楼一楼业主将天井封顶,二楼的居民“借用”一楼的屋顶再搭建平台,平台的一隅还有一个水斗,旁边堆放了不少杂物。

  王女士表示,报道刊登后,虹口区城管人员曾上门称,会责令涉事业主恢复原状。然而,如今不仅违法搭建没被拆除,杂物还越堆越多。“反映了那么多次,根本没用,也没人重视,我心里真是难过。”王女士表示,优秀历史建筑被糟蹋成这般,实在是有违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

  本报记者 季晟祯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特别报道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5版:评论/专栏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特别报道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话题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郊野大地
   第A17版:金融城
   第A18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A20版:互联网天地/金融城
   第A21版:金融城/基金纵横
   第A22版:理念分享/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A23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A24版:福彩专版
   第A25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6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7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A28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9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A30版:镜头艺术/国家艺术杂志
   第A31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A32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去年“民声九问” 至今答案如何
房间里不再“汤汤滴” 轨交旁难见“乱烘烘”
历史保护建筑“楼外楼”依旧
修还是拆仍在协商?
今日投诉
扫一扫
新民晚报特别报道A07历史保护建筑“楼外楼”依旧 2017-07-08 2 2017年07月0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