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路上,听到前方三个人聊天,其中一个说,“我家狗狗啊,前段时间走丢了,我们急得不得了,幸好找回来了……”往他们身前一看,一只小狗正边走边玩呢。没系绳。
我忍不住内心吐槽:既然丢过一次,那好歹采取点预防措施吧?
如今,养犬者多,系绳者却不多,体型娇小的犬系绳更少。大概是因为体型大一些的,主人还有些需要控制其行为的意识,或是预防惊到他人;体型小的,觉得无甚危害,就任其自由了。然而,根据《上海市养犬管理条例》,犬只不分大小,外出时均应束牵引带。系绳是一种安全的保障,对犬,对他人,都是。
养宠是一桩私事,但只要进入公共领域,或影响他人生活,就不再只是一桩私事。现在,有公共意识的养犬人越来越多,但因为这桩“私事”而与公共环境、与他人发生摩擦的仍有不少。大概是我杞人忧天,看着那么多自由自在、毫无约束的狗狗,总觉得安全隐患重重。爱宠之心,需要与公共意识不断磨合,需要放开局限,关照到公共生活与他人权益身上。
扯远一些,近日,江苏一些动物保护志愿者通过向警方求助,在高速公路上截停一辆卡车,车上有2000多只涉嫌被偷来的猫,用途是送上餐桌。对类似行动,舆论一向褒贬不一,除了对动保志愿者的做事方法和后续措施有所质疑,对这些行动的出发点也是议论纷纷。如果“保护”对象是法定受保护的动物,舆论当然会一致称赞,但事件所涉猫狗,并非这种情况。于是有人质疑,保护行动是否必要,志愿者对猫狗之类伴侣动物的爱护是否过于“泛滥”,乃至过多延伸到公共生活、影响他人权益。一些志愿者也意识到这些质疑,在改进做事方法的同时,从食品安全、个人财产安全等角度寻求更多认同。
养宠,以及对伴侣动物的看法和由此引发的行为,已经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公共生活。而对一个普通养犬人来说,关照公共环境、关怀他人感受,不妨从一根牵引绳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