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见到过许多技术,尝试弥补听力障碍者和有听力者之间的鸿沟,包括一些能将手势转换成文本或音频的智能手机和平板设备;而东芝公司甚至有一款真人身高的机器人,会从容地打手语。
Aslan计划的目标,是将电脑或手机中的文本或现场的口述语言翻译成手语。第一版方案里,机器手连接到联网的计算机,用户借助本地网络向其发送文本信息,机器手开始做相应的手势。目前它使用一种手指拼词系统,其中的每个英文字母通过单一的手势表达。
Aslan机器手由25个塑料零件组成,试制团队采用普通的三维桌面打印机打印,先后化了139小时。在10小时的装配阶段,他们将这些零件与16个服务电机、3个电机控制器、一台Arduino Due微机和一些电子元件组合,构成Aslan机器手系统。而借助电子手套,你可以直观而方便地将手势教给机器人,编程到Aslan。
团队希望使用者能够在本地制造这款机器手。这时,一个称为3D Hubs的全球3D打印网络正好帮上忙。该网络的宗旨是借助技术手段,确保机器人可以在任何地方建造。团队表示,他们并不想用这样的DIY系统取代人类手语译员(比如电视屏幕左下角的那位),只是想有机会帮助无助状况下的听力障碍者。
“一位听力障碍者需要上法庭;而另一位聋人要在某处上课,”安特卫普大学机器人学教师欧文·斯梅特说,“他们都需要手语翻译,但往往不容易找到译员,那就可以选择Aslan这样的低成本解决方案。”
当前的版本能将文本翻译到手指拼词,团队会在未来的系统中尝试更微妙的沟通想法。比如说,有些手语中,通过手势、体姿和面部表情的组合来传达意思和情感,研究人员也想开发一种双臂装置来完成。他们计划添加一张能体现丰富表情的脸,为此正研究如何借助摄像头获知说话者的面部表情。
团队现正试验的是口述单词翻译成手语,未来将能把整段话语转换成流畅连贯的手语;他们也希望系统能适用于比较复杂的手语版本。凌启渝(图:As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