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空中的田园诗
艺术家李向阳最后挑了反映青草沙原水水源地工程的“共饮长江水”为题作画,一是因为“青草沙”这个名字听起来抒情,二是因为这是一件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值得一画。
当李向阳最初进入水库区,倚着车窗发呆,如何把主题创作中一般的劳动场景,换一个角度,诗意地表现主题?他突发奇想,打开了卫星地图,何不从高空的视角俯瞰试试?这一刻,李向阳发现,青草沙美得就像长江口的一块美玉。这项为上海市人民送福祉的水利工程,分明就是一件浑然天成的作品。“我肃然起敬,感佩青草沙的建设者,感恩养育了这种文明的土地和城市。作为近现代文明发祥地的城市,上海面向大海温润透彻,亦如祖国胸前的一块美玉。”李向阳说。
200厘米×300厘米尺寸的大油画作品《饮水思源》,花费了李向阳一个多月的时间,日日挥笔。画面的视角奇高,青山绿水诉说着艺术家对于自然的敬畏。恬静平和的色调营造,不纠缠于细节的布局,仿佛是一首来自空中的田园诗。
脚手架上的“温度”
2016年,位于复兴西路147号的柯灵故居经过重新修缮后正式对公众开放。这幢建筑是画家洪健在青少年时代每天的必经之地,从知之者寥寥,到如今常常有人慕名而来,从几近凋敝到妥善修缮,老建筑在每一个时代呈现出不同面貌。这也是艺术家洪健此次为“时代风采”主题创作的作品《永不拓宽的街道》的灵感之源。
洪健采用的是传统中国画中三联屏图式,每条屏中都加入了一些独特的物象元素叠加了时空感受:脚手架支起的防护网与那隐去半条却仍可解读的“让城市更有温度”的标语,表现出这座城市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和保护;画面中央醒目的红色电话亭与隐隐打开半扇的门扉,似乎正有人刚刚步入公寓,预示着海派文化的火炬正从老一辈文化学者的手中传承下去;而零星摆放的几辆城市共享单车,婉转地透露出骑行者的欢笑声。
“上海每个地区的梧桐树其实都不一样,复兴西路一带的梧桐树,横枝少而竖枝丫多。”艺术家的眼光细致,树枝间透出的冬季青灰色的天空令人想起宋徽宗《瑞鹤图》的清幽。当传统水墨程式与当代审美视角熔于一炉时,拓展了当代中国画审美的表现张力。“街道无法拓宽,但绘画的语言可以拓宽。”洪健说。
两位艺术家的画面上都没有出现一个具体的“人”,画面之外的我们却真切感受到了“人”的存在,“人”的力量,“人”的声音。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