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代表作之一,写于德沃夏克在美国教书期间,运用了许多波希米亚民俗舞曲的元素寄托其对祖国的眷恋。说起“乡愁”,近几年来,王健也将许多精力都放在了家乡上海的演出上。今年1月他刚刚在上海大剧院演绎了巴赫“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全集。而此次首度与上海歌剧院的合作,这首协奏曲更是他自己精心选定的,“德沃夏克的这首协奏曲,是业内公认‘最流行’的大提琴协奏曲之一。它包含了热情、欢乐、悲伤等等非常丰富的情感色彩,像一部‘好莱坞大片’,而不是‘小众艺术片’,既适合展示歌剧院交响乐团的实力,也容易被观众们接受、产生共鸣。”
德沃夏克创作《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时,忽然听闻远在欧洲故乡的初恋女友的死讯,就把第三乐章最后一段改成了如今怀念而悲伤的风格。王健解读:“那个年代车马书信很慢,德沃夏克听闻死讯,已晚了好几个月。那份悲伤既是乡愁,也是生离死别的愁绪。”
离别是艺术创作中永恒的命题。王健说:“因为离别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情。而艺术家,更能体验离别和孤独。”在他的心里,艺术家们总与孤独相伴。演奏时,他闭着眼睛沉浸其中,表情也随着曲调的变化时而笑容满面、时而眉头紧锁。“一方面,因为巡演,我与家人朋友每次相见短短几日便又离别。另一方面,当走进琴房、拿起琴,我的世界更是只剩下自己。”对艺术的专注,注定了他的“孤独”。
本报记者 吴旭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