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静静的顿河》装台间歇,导演格里高利·科兹洛夫接受记者采访并传授观剧奥秘:“演员的表演当然都很精彩,但也别忽略了那些自然场景的悄然转换,他们是无声的叙述者,隐藏着重要的细节和线索。”
诺奖巨著浓缩舞台
在俄罗斯,《静静的顿河》影响深远而广泛。格里高利·科兹洛夫说:“我很难说是从什么时候有了改编这部作品的念头,儿时记忆里,爷爷就反复翻阅这本书,而我想将它搬上舞台也足有10年时间。我热爱它,就是我改编它的全部原因。”
看过这部话剧的观众都会感慨,话剧很好地将文学作品的抒情性和史诗性紧密交织,而对格里高利·科兹洛夫而言,这份“贴合”得益于他自身经历和书中格里高利·梅列霍夫的经历十分相似:“战争到来前,我们都曾生活在人丁兴旺的大家族,当战争打响,所有人的命运被改变,再大的家庭都会分崩离析,兄弟姐妹有的奔赴战场、有的流落四方。”
剧中主人公格里高利的征途是一个得到和失去的征途,是一个错误与失败的征途,是整个俄罗斯人民在上个世纪初所经历的征途。这样的鸿篇巨制决定了话剧的体量,导演格里高利·科兹洛夫说:“《静静的顿河》最初是24个小时,其间包括演员幕间休息时间,现在8个小时的版本已经是最精华的部分了。”
演员如同舞台战士
长达8小时的《静静的顿河》是一部讲述苦难的史诗,始终贯穿着恣意的青春、狂野的生命,剧中,哥萨克人用歌声、欢笑、呼喊,甚至打架斗殴来表达痛苦、不平、苦闷的生命状态,舞台上的他们永远都在用笑、用唱、用舞来表现面对痛苦绝境时的不屈意志。
无论是时长还是融入情景、发自内心地塑造人物,都决定了这部剧对于演员的考验,不仅是脑力、塑造力,更是体力和忍耐力。问格里高利,什么样的演员最终能够通过重重考验成为他的女主角,这位导演强调了三次:“思想!”“我们看重演员的综合能力,我的女主角既能演‘顿河’,也是《图兰朵》中当仁不让的公主,而她身上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她善于思考,她有思想。”
都说一个人一生只做一件事是难能可贵的,而女主角索菲亚·卡拉布林娜的使命似乎就是《静静的顿河》。她和男主角安东·莫莫特所进行的戏剧学习就是从“顿河”开始,问他们这样体量的戏演起来是否很辛苦,他们答:“我们从入学所接受的就是这样体量的训练,每天从早到晚不曾停歇,日复一日,没有比较所以很难说辛苦不辛苦。”
在他们看来,演员就如同是舞台上的战士,也要拥有钢铁般的意志和灵魂。
稍有分神就会“断片”
《静静的顿河》长达8小时的体量,也曾让不少观众望而生畏,如上海首演从傍晚6点开始,包含中间一次用餐、两次休息,得演到次日凌晨2点,人吃得消吗?
可若问看过的人“值不值得”,文化广场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资深剧迷费元洪会告诉你:“绝对值得!完全不用担心走神、打盹、犯瞌睡。它不是一部常规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戏剧,悲剧是它的底色,这底色藏匿在诙谐戏谑的背后。事实上,作品情节紧凑、环环相扣、对话语速极快,真是稍稍分神可能就会‘断片’。”
曾在北京二刷、原地被圈粉的观众会告诉你,凭借原著小说扎实的文本和演员精湛的表现,完整看完《静静的顿河》毫无压力:“一点不枯燥,很容易就投入到舞台营造的情境中去了。演出于凌晨2点结束时,一层观众全部起立向演员们鼓掌致敬。”
比观众更激动的,是来自业内的赞叹,就连81岁的导演陈薪伊,都忍不住对作品赞不绝口:“就我这个年龄看全程都没有感到丝毫疲倦。我记得很小时候就看过《静静的顿河》的小说和电影,这一舞台剧版本还是深深震撼了我,那是一段抹不去的岁月记忆。”
本报记者 朱渊
【相关链接】
话剧《静静的顿河》改编自苏联作家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同名长篇小说,全景式展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到苏联国内战争结束的那个动荡年代,向人们诉说在革命、内战时期,当时代洪流滚滚而来,那些被裹挟着向前的普通小人物,怎样用哥萨克精神展现他们的平凡与伟大。
肖洛霍夫凭借《静静的顿河》获得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改编后的四幕8小时的剧情,则围绕着那些平凡且非凡人们的生活,讲述了在动荡的背景下,伟大而悲剧性的爱情故事。
【观剧指南】
要从当日傍晚6点看到次日凌晨2点,长达8小时的观剧时间需要做哪些准备呢?体贴的“剧场小白”告诉你,什么都不需要带!轻装上阵来看戏,就好。因为“衣食住行”剧场统统都包了。
此次,文化广场突破了常规服务的局限,在原有的基础上对配套服务进行了全方位的升级。不但在演出幕间会为观众提供最具有代表性的俄式餐点和格瓦斯汽水,还能让观众多维度地感受剧中人物的生活滋味。在看戏“装备”方面,除了常见的毛毯、靠垫,还有望远镜、漱口水、移动充电宝等供售卖和租借。
考虑到首场演出将持续到次日凌晨2点,文化广场特意携手大众,近两百辆出租车将在临近散场时赶来带观众回家。对于跨城追剧或住在偏远地区观众,剧院也给出住宿便利,出示演出场次的实体票票根或电子票购票凭证,即可在剧院周边几家不同档次的酒店享受优惠房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