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论坛”特请专家解读。
1
美国试射中程导弹并非突然
问:8月18日,美国在加州试射了一枚陆基巡航导弹,导弹在飞行500多公里后击中目标。微妙的是,此举发生在美国正式退出《中导条约》后不久。美国此举意图何在?
答:白头鹰伸出鹰爪的时机是相当微妙的,并且预谋已久。
在条约失效后,美国马上试射中程导弹,首先是逼迫俄罗斯加大军费投入、消耗资源。有报告显示,俄罗斯经济将在一年至一年半内面临国内生产总值下滑、通货膨胀和预算困难等问题。俄联邦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自克里米亚“脱乌入俄”、西方对俄实施严厉金融制裁以来,俄罗斯公民的实际收入已连续6年呈下降态势。此外,如果世界范围内贸易战继续升级,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速自然也会在一段时期内相应放缓。由此,可能将引发世界性的原材料价格大幅下降,这将给俄罗斯主要的出口领域带来巨大困难。外汇市场波动、通货膨胀情况恶化,以及其他因素带来的问题,有可能将俄经济引入衰退。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高调试射中程导弹,将逼迫俄罗斯不得不作出反应,作出反应必然要消耗经济资源。长此以往,俄罗斯将逐步失去与美国抗衡的资本——冷战期间利用军备竞赛拖垮苏联的技巧,美国实在太熟练了。
其次是要恶化俄罗斯的周边安全环境。美国此次试射的陆基中导是“战斧”巡航导弹。该型导弹射程不超过2500公里,部署在美国本土自然无法对俄罗斯产生威胁,那么只能部署到距离俄罗斯比较近的国家,比如日本、韩国、波兰或罗马尼亚。如果部署在亚洲,那么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将处于导弹射程之内;如果部署在欧洲,那么导弹的打击范围可以覆盖莫斯科。一旦该型导弹部署到上述国家,俄罗斯的安全环境将会恶化,并且与上述国家的关系也将受到较大影响。对于美国来说,这是一种相当有利的战略态势:不仅逼迫俄罗斯将宝贵资源投向周边防御,更重要的是,亚洲和东欧国家将因此对俄罗斯的军事力量和防务政策产生更大畏惧,从而加强对美国的防务依赖,美国的军火将因此更加畅销,而军火制造是美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美国眼中,俄罗斯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国家:一方面,俄罗斯人口萎缩,经济不平衡,依赖原材料和武器出口。另一方面,俄罗斯继承了冷战末期苏联的常规武器和核武器,拥有军事基地及专业的军队。也就是说,俄罗斯兼具危险性和脆弱性,如果能够将俄罗斯拖入一场耗资巨大且美国几乎确定能赢的军备竞赛,那么不仅极大降低了日后压制俄罗斯的成本,还有可能延长这个竞争对手从衰退中恢复的时间。尽管这个竞争对手很大程度上是美国的特殊利益集团自己树立的。近期在莫斯科的非法示威游行中屡屡发现中情局干涉的证据也可以被视为与试射中导配合的行动。
此外,巡航导弹的特殊优势是这次美国试射陆基“战斧”的主要原因:与其他进攻性武器相比,巡航导弹机动性好,精度高;可采用密集饱和攻击,打击效率高;能够与其他武器装备形成多用途、系列化的搭配,经济性好;突防能力强,纵深突击成功率高,并且难以拦截等诸多优势。其中单位成本低、利于大量生产和部署的经济优势显得尤为突出。“战斧”导弹具有极高的命中率:飞行1000多公里后,仍能保证几米之内的高精度,其100米的飞行误差仅为2毫米左右。此外,陆基“战斧”巡航导弹是已经相当成熟的产品,如果美国愿意,可以在短期内实现大量装备。这也是此次美国退出《中导条约》后选择用该型导弹进行试射的重要原因。
2
俄罗斯或在军事和地缘反击
问:针对美国的最新举动,俄罗斯总统普京下令作出“彻底”回应。俄罗斯有可能会作出什么反应?
答:俄罗斯总统普京下令要对此作出“彻底”回应。虽然普京没有明确说报复措施,但可以肯定,被动挨打从来不是战斗民族的风格。
在军事上,俄罗斯将会强化攻防两手来应对美国的威胁。
在防御层面,俄罗斯有可能会完善其巡航导弹拦截系统,特别是米格-31截击机。作为一款冷战期间研发的优秀截击机,重量高达46吨多的米格-31在配备适当机载武器的情况下,能够执行超远程防空、反巡航导弹与弹道导弹、反低轨卫星、反-反导阵地、反航母舰群、对地打击压制等高端任务。在2018年的一次演习中,俄罗斯空军一架米格-31在15000米高空成功拦截了一枚100公里之外的巡航导弹。通过截击机拦截巡航导弹,不仅效果好,而且投入相对较少,这对俄罗斯来说是很合适的。
在进攻层面,俄罗斯将有可能丰富其打击手段。比如,“波塞冬”核动力鱼雷和“海燕”核动力导弹。前者装备核弹头后从俄罗斯本土的海军基地发射,在1000米的水下以不低于54节的航速狂奔,跨过世界上绝大部分水域直接进攻敌军的本土海军基地或者航母打击群,达到一举摧垮敌军的目的。后者打击时间没有限制,可从地球任一点发射,飞向任何一个地区,并使用敌防空防御阵地的信息规划最佳轨迹,导弹系统的计算可规划有利轨迹,避免被及时发现。
由于速度有限和飞临时间较长,该导弹不会是最先打击武器,但由于最佳航线的设置,在打击中效果会出其不意,异常强大。二者共同的特点就是突防能力相当强,以当前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作战能力几乎无法拦截。
在地缘上,面对美国的咄咄逼人,俄罗斯很有可能展开反击。预计反击的地域有三个:位于美国后院的拉美国家委内瑞拉,东北亚的朝鲜以及中东的伊朗。俄罗斯与上述国家都有军贸交易。
作为对美国试射中程导弹的反应,俄罗斯有可能会加大向上述国家提供军火的力度。俄罗斯向伊朗提供S-300防空导弹系统已经让美国和以色列大为恼火,如果提供性能更优越的S-400呢?甚至是俄罗斯的电子战系统呢?至于朝鲜,那么可以打的牌更多。如果俄罗斯因此向朝鲜提供导弹技术,那么美国在韩国和日本的驻军将面临更大的风险。
由此可见,面对白头鹰的鹰爪,北极熊也不是无牌可出,尽管普京并不愿意现在与美国展开一场注定不会成功的军备竞赛。
3
螺旋式上升对抗或将长期化
问:美俄继续缠斗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答:首先,美俄关系将因此受到冲击。美俄关系的好坏相当大程度是由双方在军事领域的互动决定的。美国退出《中导条约》后高调试射陆基中导被俄罗斯视为赤裸裸的挑衅行为,俄罗斯将予以强硬反击。这种反击有可能引发美国的对等反应,双方因此陷入螺旋式对抗的可能不能排除。实际上,俄罗斯的反击已经开始。俄国防部24日表示,俄罗斯军方已经成功使用“图拉”号和“尤里·多尔戈鲁基”号核潜艇试射了“布拉瓦”和“轻舟”弹道导弹。俄罗斯国防部指出,导弹是从北冰洋极地和巴伦支海发射的。试射的导弹成功击中了位于阿尔汉格尔斯克地区和堪察加半岛的目标。俄罗斯国防部强调,试射验证了导弹以及潜艇的导弹系统的技术特性。这种螺旋式上升的对抗将进入长期化状态。长此以往,原本就较为脆弱的美俄关系将进一步恶化。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美国试射中程导弹并不一定导致美俄之间爆发新的军备竞赛。道理很简单:现如今的俄罗斯处于国力衰退期间,既无实力也无意愿与美国展开一场注定要输的军备竞赛,何况俄罗斯在经济上还有求于西方,上述俄罗斯的反击手段更多是出于自保目的的牵制与掣肘美国之举,而非要与美国一争长短,更非要获取对美国的军事优势。
但一旦对抗升级,整个地区安全将会受到冲击。如果美国将陆基中导部署到欧亚大陆,俄罗斯也将在中东、东北亚和拉美采取报复行动。双方围绕中导问题在上述地区展开的对抗性行动毫无疑问将引发地区局势紧张,安全与繁荣的基础确定无疑会受到冲击——该地区的人民其实是在为美国的行为买单。中东是世界著名的能源产地,而东北亚地区则集中了世界工业大国中国、工业强国日本以及新兴工业国家韩国。上述地区如果笼罩在美俄军事对抗的乌云之下,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
回顾历史,《中导条约》诞生正是基于世界对美苏争霸的忧虑。这也是历史上第一份真正核裁军的军控条约。当年,条约签署让世界都松了一口气。美俄两国近年来多次相互指责对方违反该条约。今年8月2日,《中导条约》在美国正式退出后失效。紧接着,美国试射导弹。世界会再次面临新的“古巴导弹危机”吗?有理由相信,美国此举有可能确实打开了潘多拉盒子。这次导弹试射只是一个开始,而远非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