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绝大多数财务自由者最为与众不同的特质并非过人的头脑、前瞻的眼光、坚忍的耐受力,而是“化一为百”的财富增值能力。在普通人眼中微不足道的一元钱,在他们看来却是组成下一个百万元的必要“基石”,因为他们深知:财富并不是一味“攒”出来的,而是“生”出来的。
擅长变通
要知道,积攒财富只是年轻时需要尽全力去做的工作,待40岁之后应调整生财方向,不要单纯再去依靠积攒收入来满足生活开支。简言之,无论40岁以后你是否拥有足够的财富,都要学“富爸爸”那样努力增加资产项,哪怕只让一部分钱为你打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你肩上的经济压力。
玩转攻守
招财、理财、守财似乎一直都是财富积累的必经阶段,当一个人的资产膨胀至一定数额后,重点是如何有效理财以达到守财目的。其实,守财并不等同于将钱死死圈住,而是在守住现有财富的基础上,想方设法让钱动起来。我们并不建议守财期间进行大比例的风险投资,而应尽量以低风险的保本理财方式作为首选,譬如对于中长期的闲置资金可以购买一些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实物黄金等,同时对于短期资金可以借由银行的七天通知存款在实现收益的基础上满足流动性需求。应该讲,守财的最高境界是用盈利部分满足家庭大部分的消费欲望,而绝非巴尔扎克笔下那位金钱的奴隶葛朗台。
收放自如
常听很多中年朋友在形容自身处境时说“40岁前是在用命换钱,而40岁后则在用钱换命”,虽是打趣,但却着实透露出财富积累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事实上,当今社会这样的中年人并非少数,他们牺牲闲暇时间、牺牲精力,甚至是牺牲健康,只为能积攒更多财富,让一家人的生活质量得以更快提升。诚然,这份初衷固然是好的,可是若以牺牲身心健康为代价就得不偿失了。
要知道,财富的积累是循序渐进的,即便不能保证40岁后实现让钱为自己打工的目标,但只要健康与努力向上的劲头儿还在,成功是迟早的事,而如果身体早早累垮,未来的岁月里则只能将辛苦积攒下的钱耗尽于漫长的治疗中。所以,有必要在追寻财富自由的路上适时停顿下来,整理好身心再出发。
提升涵养
对于85后,甚至90后而言,眼下比积累财富更重要的是增加个人竞争力与社会经验。初入职场若要完成从学子到职场人身份的转换,仅靠读“成功学”书刊是很难完成的,这不单需要学校、企业和社会化机构伸出援手,同时更需要职场新人多学习、多思考,为自己明确目标。
如果说40岁前是为钱打工的话,那么30岁前则是为提升自身综合能力而打工。
文/虞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