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前的行道树枝繁叶茂的,小店的招牌就不容易被看见了。只有跨上人行道,来到店门前,抬起头,蓝底黑字的“某某擦鞋店专业连锁”招牌才赫然在目。
但在小店擦鞋需排队等候。
店主是一对小夫妻。30岁不到,来自边远的贫困山区。有人进店。坐在低矮的小方凳上正为顾客擦鞋的女主人就手背一掠额发,把清澈的目光迎过去,很认真地笑着招呼:“请坐!请稍等!先看看报纸……”
男的却不抬头,亮亮的眼睛盯着手中的活计,臂和腕加快了动作。
擦起鞋来,他们同样认真。最让人熨帖的是,鞋子被擦得能照见人影了以后,他们还要把鞋拿到墙角的机器里烘暖了,才让你穿上。女的会说,脚暖心暖。而男的往往说,鞋亮爽了,走起路来自信。在这烘鞋的当儿,他们就为你捶打双脚、按捏穴位,直到你浑身舒泰。整个过程有板有眼的,一看就知道受过专门培训。但夫妻俩的手法又有不同:女的像弹拨江南丝弦,男的如侍弄铁板铜笆。
擦一双鞋,2元。比找街头游击队略贵,但大家都愿意。何况还可以办优惠卡。
我住在附近,自然成为常客。
小夫妻进城开擦鞋店三年半了。他们租用的这家店面,四分之三是工作间,后面隔出来的空间一分为二。左厨房右卫生间。我走进去看过,不容转身的空间被女主人打理得清清爽爽。
工作间鞋架一角顺着一把梯子。天花板开了个口,方方正正的。把梯子架过来,爬上去,是一间临时隔出来的小阁楼,小两口住在上面。我想参观一下,女主人有些着忙,目光里明显推出了一道拦人的篱笆,急急地说:“不好意思,太乱了。”
门前,车水马龙;店内,人去人留。来擦鞋的,有各种各样的人。但不管他们穿的是廉价处理品或昂贵名牌,小两口都一丝不苟地擦。
“也会遇到不愉快的事。”男主人告诉我:有一次,一位顾客穿上擦亮了烘暖了的鞋,却大叫着鞋被弄破了,要赔。其实那鞋本来就快炸线了。怎么办呢?只好替他修补。好在有手艺,屋角也有修鞋机……但话又说回来,省城和我们家乡一样,还是好人多。他们做我的铁打顾客,还做我的义务宣传员,使我的顾客越来越多。
男主人性格阳光。话匣子一打开,就恨不得把心里所有东西都倒出来。他说他们有个三岁的男孩留在家乡让老人照看。“老家农村太穷,不像城里好挣钱。在这里,扣除房租,只要把生活费控制在1000元左右,我们每月都能带几百元钱给老人和孩子。”说到这里,他黧黑的脸上腾起一片兴奋的红云。
他们给我看过孩子的照片。是个胖小子,眼睛特别大,是山里的清水潭才会有的那种,晶亮的瞳仁摄入的是蓝天白云和山坡上的几只黑山羊。穿在孩子脚上的是他们带回去的时尚小皮鞋。女店主不知道怎么看出来的,“真该好好擦擦!”她说着,眼睛一片湿润。
“不知为什么,今年特别不顺。”男主人告诉我,年初,儿子得了一场病。到县医院住院,花了一大笔钱。5月,他爷爷又摔了一跤,把腿骨跌断了,又得住院。有点积蓄也都花完了。而最近,房租又要上涨。他叹了口气。但叹息还没有落地,他马上又笑了:“我们的生意倒是越来越好了!”
就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发生了两件小事。
一天,店对面马路边停下一辆宝马车。车里走出一位年轻人。一进店,他不顾沙发上已经坐满了先等的人,递给女店主一张50元的钞票,嚷嚷着要马上擦鞋。女主人清澈的眼光迎过去,很认真地回答:“定价两元,请稍等……”年轻人只好挠挠耳朵,回转身走到一株行道树下静静等候。又一天,一位顾客擦完鞋走了,沙发上却落下了一个钱夹子,涨鼓鼓的,像一朵棕红色的牡丹花绽放在白色的托盘里。女主人一把抓在手就往外追。跑得气喘吁吁,嗓门也喊哑了,终于物归原主。
一种遗失已久的品质,就这样由他们归还了城市!
一个华灯初放的傍晚,我路过这家擦鞋店,小夫妻忙碌的身影在温暖的灯光下隐约闪现。谁能不认为,那朵融入满城辉煌的小店光晕,朴素,却又有着一种别样的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