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前一个冬日的下午,一缕阳光从窗外树枝间透射过来,洒在2楼一间朝南的屋子里,副总编辑何兆源先生正在找我谈话,“我想让你试一试做编辑。”他的话语坚定且充满信任。接着他递给我两本小册子:《校对手册》和《编辑工作》,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编辑工作很有挑战性,相信你能胜任。望着何总充满信任的目光,我无语凝咽,胸中涌起一股暖流。
事后才知道,在论资排辈、人才济济的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要推荐一个草根青年做编辑,犹如蚂蚁挑战大象。何总破格提携,给了我一次改变人生轨迹的机遇。
何兆源先生是一位俄语翻译家。译笔所至,英蕤窈窕,元气淋漓;同时他也是一位资深的词典编审。青灯红笔几十年,养成了他学术严谨,一丝不苟的作风。他审稿极为顶真,一针见血,不留情面。一次,我独立编辑50万字的《武进年鉴》,自认为略窥门径,万无一失,送审何总,结果漏洞百出,溃不成军,密密麻麻几大张审稿意见让我醍醐灌顶,知道了什么叫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可何总却对我说:“你成长了……”
有段时间工作之余,喜欢参加各类知识竞赛,也得过不少奖。对此,有人到何总那里进了谗言。对于生活中遇到的羁绊,何总指点迷津,春风化雨,让我释怀。
有一年出版社评定职称,我自感信心满满,不料名落孙山,我感到不公。一次何总遇到我,宽慰地对我说:“是金子总会发光。”化解了我的郁闷。
1995年7月,市委宣传部组织全市文化系统举行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电视知识竞赛,何总让我领衔组队参加。七月酷暑,溽热逼人。我们查资料,背数据,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傍晚快下班时,我到何总办公室,见老人埋首纸堆汗涔涔地查找东西,便询问他找什么。何总对我说:“我想查查大英百科全书,看看能否给你们竞赛提供一点帮助。”我的眼睛湿润了。
翌年,我加盟上海某文化单位,临别前,我向何总辞行,踏进那熟悉的办公室,那个冬日下午暖人肺腑的温馨场面又一次浮现在我眼前。何总拿出由他主编的还留有墨香的《苏联百科词典》馈赠,并在书页上写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表达了一位长者对后学的殷殷厚爱。
千禧年,我个人藏墨展在上海笔墨博物馆举行,何总从报上看到消息,打来电话,聊表祝贺,并鼓励我说,把藏墨故事写出来。我听出了言外之意的勉励。
何总遽归道山,每每想起,为之泫然,虽然人天殊路,却依然留在我心里,“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