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秒包只青团
今天上午,记者来到吴淞街道牡丹江路附近的这家糕点铺,只见伙计们头戴软帽、身穿白色工作服正忙着包青团。带头的是步入花甲之年的徐师傅,他轻轻抓起一团绿莹莹的面团,反复搓揉几遍后便摘成一个个小面团,双手一压即成面饼,随后放进豆沙聚拢“打包”,仅5秒钟一个青团就包成了。徐师傅17岁就开始学做青团,40多年来,年年清明期间都要露上一手。他见记者看得投入,便打开了“话匣子”。
掌握三大“法宝”
徐师傅说,手工青团特别讲究前期工艺,必须掌握三大“法宝”。第一步,首先是要到农村收购麦叶,清洗干净,然后挤榨麦叶成汁,这样才能保证青团的青色鲜亮。当然不能附加任何添加剂,以防串味;第二步,要烹制好拌糯米粉的芡糊,不能太稀,也不能太稠,更不能火头过旺烧焦锅底,以免揉出的糯米面团掺杂糊味;第三步,拌糯米粉时麦叶芡糊不能太多,否则青团包好会烂作一团;青团最后还要过好成熟关,放蒸笼里猛火蒸15分钟一气呵成。
缕缕清香浮动
说话间,蒸青团的笼盖蒸汽袅袅升起,四下里悄然浮动着缕缕清香。徐师傅倒出9只热腾腾的青团,拿起熬熟的豆油,用刷子慢慢给青团“增光添彩”。旁边等候的李老伯喜欢热吃,慢慢咬了一口总结道:“皮子清香软糯,豆沙细腻微甜,好吃好吃。”徐师傅有点得意,他说这种青团保持了祖祖辈辈的传统工艺,不添加防腐剂、抗氧化剂、色素等物质,因此深受居民喜欢,这几天每天卖掉四五百只,预计清明期间可达上千只。
特约通讯员 史美龙 本报记者 朱全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