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时代
写《儿女情长》之时,编剧李云良面对的是改革开放不久的人心变动:人们对家庭秩序的需求,在时代大潮裹挟下,看似被下海经商、追求富裕等取代。如今李云良召集原班人马,欲把15年前童家的故事讲下去。老父母去世后,大家庭的兄弟姐妹间何以维系感情?而成长起来的下一代,又各自面临什么人生?续集主要写的是童家兄弟姐妹之间,以及他们跟后代之间的关联,提出家不能散的核心思想。”李云良说。在中国艺术报社社长向云驹看来,《儿女情更长》的丰富性更是超出了想象,“现在所有热烈讨论的社会话题都进来了。高考、下海、出国、炒股、开店、婚外恋、丁克、单亲、婆媳关系全来了,充满感情而不单是吵架。”
海派风格
中国视协理论研究部主任赵彤在发言中指出,《儿女情更长》着眼小处的市民生活,通过对一个微观社会单元横截面的观察,来描绘人情事态,将散点聚合起来,达到集小见大的效果,这种方法在上海影视剧创作的历史中有着丰富的成功例证,更体现了‘新海派’的特点,更具有吸引力。”
直面生活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原央视台长赵化勇称,《儿女情更长》的特色在于,一方面敢于直面生活、爱情、亲情中的各种矛盾,并不回避这些问题,另一方面,充满了一种真善美的感觉。也与前作一样,并非强硬说教,而是在人物的性格、行为、命运中具体体现。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则说:“《儿女情更长》里血浓于水的亲情故事、家庭伦理的道德故事使它和许多都市伦理剧爱情剧区别开来,你想往这个剧中添加一点贵族味以及脂粉味。添加一点重口味的商业元素都不可能。”
驻京记者 孙佳音(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