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康健园/康复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3月2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跨越”精神疾病的医治“鸿沟”
魏立
  随着整个社会对精神类疾病的日益重视,大众对于这类疾病的病名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已经不觉陌生,但也仅此而已。入春以来,从精神科临床反馈来看,精神疾病的低识别率、低治疗率、高误诊率和高回避率仍是一系列长期存在的严峻问题,是横亘在精神疾病领域的“鸿沟”,亟待医学界、患者家庭、社会共同“跨越”。

  低识别率

  ■ 根源:疾病常识匮乏

  ■ 对策:传播准确的科普知识

  误解是通向精神疾病真实面目的最大路障。产生误解的源头在于疾病常识匮乏。以抑郁症为例,抑郁情绪最典型的表现是情绪低落、兴趣下降。抑郁症状得不到及时治疗除了可能导致精神残疾外,甚至会令患者出现自杀倾向。除了工作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的白领人群,老年人、特殊生理期(产后、更年期)的女性、儿童和青少年都是抑郁障碍和抑郁症的重灾区。

  综合医院对情感障碍的识别率较低,目前超过一半的精神疾病患者会寻求非精神科医生就诊,而医生只对症处理躯体症状,容易忽视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存在。

  低治疗率

  ■ 根源:被药物副作用蒙蔽  

  ■ 对策:放下成见配合治疗

  不仅对疾病本身一知半解,很多确诊后的患者对药物治疗更是顾虑重重。他们认为精神类药物不能吃,副作用大于药效,越吃越傻,会终身依赖。医生往往与患者及家属也缺少有效的沟通,没有给予及时正确的指导,没能打消顾虑。

  临床数据显示,在现有的抑郁症患者中只有不到10%接受了相关的药物治疗。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患者应立即治疗,需要遵照医嘱,足剂量、足疗程地坚持用药,广谱、安全是药物选择的重点,可防止复发,才有可能使病情达到痊愈的程度,即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恢复至病前水平。在为年轻女性患者选择药物时,应关注药物对于体重的影响,以及是否会对今后的生育产生影响,宜选用对于催乳素水平影响较小的药物。

  精神疾病的治疗原则是,药物治疗为本,心理疏导为辅。然而,很多人盲目依赖心理咨询,错失最佳治疗时机。目前绝大多数心理咨询师没有行医资质,不能开展疾病诊断和开具处方。

  高复发率是精神疾病的特点之一,首发时如果没有接受足剂量、足疗程治疗,病情容易反复,每一次反复都会使患者的病情加重,可能转为长期难以治愈。

  高误诊率

  ■ 根源:被躯体疾病掩盖

  ■ 对策:说出心理感受

  受传统医学模式的限制,与躯体疾病伴随的抑郁症在综合医院常常被忽视,致使很多患者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同时伴发的抑郁症也影响躯体疾病的治疗和康复。特别是,抑郁症是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伴随症状,二者的共病率很高,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精神应激可引起或加重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心律失常。

  建议患者在就医时要敞开心扉,将情绪向医生倾诉,这样有助于减少精神疾病的漏诊和误诊。

  高回避率

  ■ 根源:病耻感严重

  ■ 对策:卸下思想包袱坦然直面

  精神疾病不可怕,可怕的是“讳疾忌医”。很多人遇到精神问题时,都不愿意面对、谈论,更不愿意去诊治。殊不知,不明原因的头痛或头晕,突然的胸口疼痛频繁发作,郁郁寡欢、不思饮食等,可能都是精神疾病的表现。有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属每当与医生沟通时,竭力寻找各种理由掩饰或者推脱“不是病”,譬如,家属认为“闷闷不乐不是病情加重而是遭遇挫折后的表现”,干扰了治疗的顺利进行。因此,要降低并且消除病耻感,精神疾病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情。社会和家庭需要给予关怀和同情,不应对其歧视、取笑和虐待。

  作为精神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之一,代谢综合征挫伤患者的用药依从性,遭到患者的回避和排斥。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一旦发现有代谢综合征的可能,建议内分泌科会诊,共商治疗方案,必要时应换风险小的药物,但中途换药可能会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在治疗之初就宜选择最适合长期治疗、对代谢不良影响小的药物。  魏立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评论·综合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财经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法治视窗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深度报道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早间点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基金专版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健园/养生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康健园/保健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跨越”精神疾病的医治“鸿沟”
糖尿病患者要有“抗栓”意识
中医解读“牛皮癣”的病源
给予“星星的孩子”多一些关爱
广告
新民晚报康健园/康复B03“跨越”精神疾病的医治“鸿沟” 2012-03-26 2 2012年03月2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