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5月0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艺术的革新家和播火者
孙慰祖
  孙慰祖

  在二十世纪印坛上,方去疾先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是现代意义上明清篆刻流派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同时,作为一位艺术创作活动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篆刻家,他以自己的作品为中国现代篆刻的风格序列增添了鲜明而独特的一章,也为现当代篆刻艺术的继承与创新,树立了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典范。

  方去疾(1922-2001),浙江永嘉人,曾名正孚、超、之木,字去疾,号心斋,室称四角草堂、宋玺斋、岳阳书楼等。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

  方去疾先生弱冠时已饮誉海上印坛。1947年西泠印社恢复活动,他即由丁辅之、王福厂之介加入西泠印社,以一门近亲五人(另为谢磊明、叶墨卿、方介堪、方节庵)同社,且成就斐然而传为艺林佳话。

  方去疾十四岁即谋职于胞兄方节庵所设宣和印社,醉心于摹印之学。他学印之初即循着从古玺印入手的正道执着勤奋地探索。也由于他广泛研读古今印谱,对古玺、秦印、汉晋印艺术精髓的理解和借鉴的深度、广度,在他同时代印家中是罕见与相俦的。

  在他同时代印人群体中,方去疾先生的杰出精神在于并没有止步于古人、前人的真谛。他为人性格虽含和简淡,但内在却有着不随时风的倔强与机智。追求灵变,独辟新路,是他很早就显露出来的艺术理想。五十年代以后,他的创作进入一个高潮,变法的心迹时时在作品中跃动,表现手法也不断开拓。这一时期各种样式的“拟古”之作(借助古典的形式外壳来表现自己新的艺术意境和技法语言的作品),在渐变中实现了质的飞跃。他所创作的一些看似汉晋凿印的印式中,笔势自然灵动,刀法清新多变,以草篆书体欹侧险峻意态导入秦汉印式的规范之中,产生了奇异的“化合”效果,似是古人,又非古人,虽为古典,又有新法。他一生的创作态度始终是严肃而认真的,往往因为构图未安或者一字失所而数月挂刀寻思。一旦落笔,每每赋以巧思和奇趣,在平淡无奇中透出特有的灵活和幽默。他独特的风格,在中年时代的作品中凸现出来并在当时获得了广泛的赞誉。他先后和吴朴堂、单晓天合作了《瞿秋白笔名印谱》《古巴谚语印谱》《养猪印谱》等专题印谱,在书法篆刻界产生了强烈反响。在积极的创变精神的激发下,他的篆刻艺术风格也日益鲜明和成熟。这一时期,他更明确地汲纳秦汉金文的书法体势,打破了固有的以平正为尚的创作楷则,走上了一条戛戛独造、卓尔不群的创新之路。

  方去疾先生还是一位怀着艺术播火者的使命感推动新时期篆刻艺术大潮和印学学科建设的领衔人物。早在五十年代初,他即承续方节庵未竟之业,继续完成《苦铁印选》《晚清四大家印谱》的编次印行,并编辑《二弩老人遗印》《散木印集》《福庵老人印集》《古泥印集》原拓本出版,为播扬当代印家的艺术成就不遗余力。1965年,他编订的《吴昌硕篆刻选辑》出版,一时洛阳纸贵。十年动乱刚刚结束,他即利用自己的学识和社会影响力,先后编辑《赵之谦印谱》《齐燕铭印谱》《汪关印谱》《吴让之印谱》《吴昌硕印谱》等一批旨在普及与研究的篆刻学资料,并撰写了一系列介绍、研究明清印人和篆刻艺术的文章。这对当时学习研究资料缺乏而又热切投入的众多篆刻爱好者来说,不啻于“大旱之望云冕”,对于正在兴起的新时期篆刻艺术热潮,也起到了极大的启蒙和推进作用。他用力多年编著的《明清篆刻流派印谱》,首次梳理出明清篆刻流派形成发展的基本线索,勾勒了文人篆刻研究的学术框架,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是新时期印学学科建设最初而且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方去疾先生作品出版行世的有《去疾印稿》《四角亭泥古》《方去疾篆唐诗》等。

  谨以此文纪念方去疾先生诞辰九十周年。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艺术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阳光天地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专版/幸福之门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诗意居住
   第B12版:旅游城市/域外风情
   第B13版:上海闲话
   第B14版:读者俱乐部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第B17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8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9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0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1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6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7版:广告
   第B28版:广告
   第C01版:新尚
   第C02版:艺术上海2012特刊
   第C03版:艺术上海2012特刊
   第C04版:艺术上海2012特刊
   第C05版:艺术上海2012特刊
   第C06版:艺术上海2012特刊
   第C07版:艺术上海2012特刊
   第C08版:艺术上海2012特刊
艺术的革新家和播火者
英剧《泰坦尼克号》
记静安诗社
只如初见
篆刻
古老木雕展新枝
新民晚报夜光杯B05艺术的革新家和播火者 2012-05-08 2 2012年05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