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沉船100周年,3D《泰坦尼克号》引得人流纷纷涌进电影院,英国独立电视台又开播4集迷你剧,真是热闹。我不是3D爱好者,但对沉船事件倒有兴趣,这次,借着刚入手的英剧,索性找出1958年英国的黑白老片《冰海沉船》,还有1997年卡梅隆电影的碟片,躲进自家的客厅,来个一网打尽。对电影,是重温;对电视剧,倒要看个究竟,有无新鲜东西。
事实上,《冰海沉船》一直被认为是“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电影的经典,早年,在电影院看的时候,就很喜欢。电影描述的是沉船全过程:沉船前的平静,沉船时的混乱,沉船后的逃生;聚焦人物有旅客,有船方,也有邻近其他船只不负责任的船员;在沉船的技术层面上,也有所交代;更为重要的是,电影似乎体现着一种人道主义的力量。这是一部纪录片式的纪实电影,还原真实,细致全面。当然,就影响力来说,卡梅隆的电影略胜一筹,除了拍摄技术的进步,比如沉船时的惊心动魄,而虚构的穷小子和富家女可歌可泣的爱情,为电影赚取了更大的资本。即使现在重看,当年催人泪下的桥段,至今依然心潮澎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艺术的胜利。
英剧《泰坦尼克号》,许多人冲着热门剧《唐顿庄园》和电影《高斯福德庄园》金牌编剧朱利安·费罗斯而去,想看看他会为我们描绘怎样一幅“其他版本都无法比拟的泰坦尼克式肖像画”。自然,有人大失所望,认为人物太多,记不住搞不清——据有心人统计,全剧有80多人。其实,英剧角色众多,这是事实,但还没有到搞不清楚的地步。和《冰海沉船》有点相似,英剧以“群像”展现人的社会和心理状态,只不过《冰海沉船》侧重灾难发生后,面临死亡,各色人等的行为举止:有高尚,先人后己;有本能,自私自利;有镇静,无所畏惧;有懦弱,临阵害怕……而英剧,着重构建沉船前的几组人物关系,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情感,以及在灾难发生后他们的命运。
和卡梅隆电影爱情单一主线贯穿不同,仔细梳理英剧众多纷杂人物,其实,穿插交错的也只有六种关系。曼顿伯爵和他的妻子路易莎:曼顿对妻子不忠,外面有了别的女人和女儿,而妻子,自恃高贵,等级观念严重;曼顿女儿乔治亚娜和美国青年哈利:激进的乔治亚娜和哈利一见钟情;曼顿的男仆巴恩斯和女仆沃特森:女仆因父亲病重,无钱医治,偷了主人的胸针,而男仆在和女仆的交往中,渐渐爱上了她;律师约翰夫妇:不敢面对现实的律师,和妻子关系不大融洽,在航行中,他们重归于好;服务员安妮和保罗:意大利人保罗,顶替别人上船,和伦敦姑娘萌生爱意;工程师马洛尼和妻子玛丽,以及逃犯彼得:想到美国寻找新生活的工程师,拖儿带女,不料,他的妻子和逃犯互有好感……他们中间,地位身份不同,生活道路各异,趣味品性不一,但在“泰坦尼克号”这样一个映照英国政治、社会、宗教和文化的“小社会”里,他们相遇、相交、相识、相知;在关乎生死危难的灾难面前,他们重新审视自己过往的生活和相互关系,原谅、宽恕、激励、祝福;对未知的未来,他们渴求生命,祈求生者坚强。剧集里,虽然,末尾他们的生和死,没有卡梅隆的电影来得那么煽情,可当律师在飘荡的海面上,难舍死去的妻子;安妮哭泣着对保罗的遗体说“本来我是要嫁给他的”;女仆读着男仆写给自己的遗书……我们的心情如同海上的波浪,一样起伏涌动,一样难以平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