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席慕蓉说,“诗,是与生命的狭路相逢。”在静安区鳞次栉比的楼宇之间,居然诞生了一个以写作旧体诗为主的诗社-静安诗社。纵观我国的诗坛,那是群星荟萃,所谓“江山代有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如今,旧体诗的写作乃至欣赏,似乎成了“小众文化”,给人有日渐式微之感。但在静安区繁荣的现代经济背景下,静安诗社的存在使人耳目一新,同时,也让人领略到了一缕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有人说,静安诗社是没有门槛的。因为只要有一颗诗心,就可以登堂入室,成为诗社的一员。但事实上,静安诗社是有门槛的:所作的旧体诗必须严格依照格律。
从古风开始,至绝句,至律诗,至词,这里每周都有讲座。这讲座非是常见的诗词欣赏,而是以练习为主的实践课程。所以,讲评诗社成员的习作,也是每次必不可少的内容。无论是初学者,还是在诗词创作领域内已有所成的诗人,都一律平等。每周完成相同命题的“作业”,然后相互交流。其中,优秀的作品被选择到《上海诗词》《诗铎》《新民晚报》《静安时报》等报刊发表。一时从者如流,盛况空前。
我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进入到这个群体里面的。在我国现存的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诗歌方面的作品,重欣赏而轻写作,甚至连一般的诗歌创作规律也鲜有提及。学理科的我,第一次知道了“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的“节”是入声,这里当做仄声使用;第一次知道了“南朝四百八十寺”中的入声字“十”的位置应该是平声的,需要下一句“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平声字“烟”来“拗救”。开始的时候,觉得开了眼界,十分快活。接下来就有点畏难了,原来倒背如流的那些“小诗”里面,居然存在着如此难以掌握的技巧!更加不用说用这些技巧来进行诗词写作了。好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坚持不辍、勤加练习,就能够熟练运用那些原本深奥的技巧了。所谓“行到水穷处,坐观云起时”,达到一定的境界了。
当下,正是沪上“读书节”。想起前人的句子:“竹里坐消无事福,花间补读未完书”。在快节奏的日常生活之中,偷闲读点书,写点诗,真是其乐无穷啊。有一首“五古”如下:
静安盛文化,传统久昭彰。二大遗址在,瞻仰感沧桑。古有静安寺,真言设坛场。几处名人宅,史迹内中藏。马勒旧别墅,新姿对斜阳。今有梅恒泰,人气集东方。寸土黄金地,熠熠生光芒。辛苦经营者,国际意识强。努力铸文化,举措亦得当。并举中西学,白领有学堂。老人享其乐,书画琴棋忙。更有戏剧谷,妙音自悠扬。行行出精品,处处造辉煌。欣逢学习节,热情献一章。
这首诗是静安诗社的创始人,复旦大学胡中行教授,为静安区“学习节”所作。期待静安诗社能够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