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办“上海闲话”专栏至今已经100期了,它在上海、江南、国内外都发生很大影响。
1.它在上海方言面临衰弱危机的时刻,为上海地方语言文化点燃了一把希望之火,让上海百姓亲切地沉浸在自己的母语中阅读,为传承上海话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它使上海人民更加欢喜“新民夜报”了。同时,它还使上海人民在相隔了几十年之后重新看到了上海闲话的书面文字。有的人因为长期看不到上海话书面语,以为上海方言只是在口头传播,不知道在明朝就有吴语文学,在清朝就有上海话小说,上海话《新约旧约圣经》中的上海话没有一个字的空当。吴语有近四百年的文学历史。只是我们一度没有坚持很好地将吴语文化继续写下去,把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江南地方文化对立了起来。现在“上海闲话”专栏上,老中青许多人重新恢复了用上海话写起文章来,而且都写得很“嗲”。近来已经很快催生了有全文用上海话写的长篇小说《弄堂》,在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作者是80后胡宝谈先生,他的小说语言十分精彩,文字十分规范。
国语白话文运动的旗手胡适在1921年说:“国语统一,在我国即使能够做到,也未必一定是好。国语文学之外,我看,将来还有两种方言文学,很值得而且一定要发展的。一,是吴语文学……现在所有的苏白苏文学作品,已有很好的了;将来发展起来,在我国文学上是有贡献的,并且能代表这一部分民族的精神的。二,是粤语文学……能够去发展它,可以表现西南一部分民族的精神出来的。苏州的广东的文学家,能够做他们苏广的优美的文学,偏是不做,使他们来强从划一的国语,岂不是损失了一部分文学的精神吗?岂不是淹没了一部分民族的精神吗?如果任他们自由发展,看似和国语有些妨碍,其实很有帮助和益处。”
2.大家在这个版面上看到了上海有那么多的上海话写手和作家,从30后到90后,横跨60岁一个甲子,写上海话散文、诗歌、小说重新成为一部分上海人的爱好和习惯。我们从已经发表的文章中可以看到上海的民风、习俗、弄堂风貌等,用上海话来写出来,便特别有味道特别亲切特别真实。那是因为方言有“神味”。大师名家如胡适说: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对于方言,刘半农说有神味,鲁迅说多是神髓,张爱玲说有神韵,章培恒、骆玉明也说有神理。看来,方言是“神话”了,全世界的方言都是神话,传神的话,因为方言是老白姓口中的最自然流露的语言。
3.办新民晚报“上海闲话”专版的第三个意义,是推用了各地研究吴语的方言学专家长期共同的成果——规范的上海话用字,在上海话正字方面起了领头的作用,使上海话与苏州话、宁波话等一起共同遵守了方言“书同文”的底线,就是如“促掐、殟塞、焐心”等都有一致的、可考的写法。在上海闲话专栏里使用的上海话拼音方案是在搜集了21个上海话拼音方案的基础上于2006年深圳召开的第一届国际上海方言学术研讨会上,由海内外研究和教学上海话的老中青专家学者投票以压倒多数通过的方案,是与普通话汉语拼音最为靠拢的方案。语言是开放性的,变化的;文字却是封闭的,要使用标准汉字。绝大多数的吴语词语的用字在古代辞书、三百年吴语文献、传教士大量上海话著作、无数吴语戏曲唱片的唱白说明书和大戏考中,由老中青吴语研究专家考实和整理过,对于极少数实在写不出的字,在上海方言国际第二届学术研讨会中,上海专家会同国内外吴语研究各地专家和江淮官话方言学家集体讨论,提出了专家建议用字,严格遵守用常用字来代替、不造一个字的原则。上海话中普通话已不用的那些在古辞书中考出的本字都上报经教育部汉语方言用字规范组审核通过后已寄回上海。上海话、苏州话的每个字都可以在电脑大字库用字里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