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5岁男孩的父亲,近来有关“男孩危机”“拯救男孩”等话题,自然引起我的注意,而上海拟建“男子中学”和市八中学招“男生班”等新闻,更使我“过早”地思考起孩子的未来。
前段时间,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领衔推出的《拯救男孩》一书,引来一片争论。此书把男孩成长中的问题,归纳为四大危机:学业危机、心理危机、体质危机、社会危机,并尖锐地指出:“应试教育是男孩成长危机中最为凶猛的杀手”。不可否认,现行教育制度存在不少弊端,其中之一,正如一些调查显示的那样,“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女生的学业优势不断扩展和延伸,几乎在所有学科领域、在各级教育水平上女生的学业表现都赶上或者超过了男生。”但是,把孩子的成长问题,包括男孩的“弱势”,主要归结到学校教育上,却有失偏颇。
现在城市里许多家庭,给予孩子最初的、也许是最重要教育的,要么是祖辈,要么是早教机构。到幼儿园、小学门口或者小区广场看看,白发老人带孩子玩耍的比例,远高于年轻爸妈;到五花八门的早教机构走走,孩子们围着二十岁出头、还是大男孩大女孩的老师们嬉戏,父亲母亲则在一旁自顾自摆弄手机、电脑。家庭和父母教育功能的退化,尤其是男孩成长过程中父亲榜样作用的缺失,更值得关注和反思。
令人忧心的还有,我们似乎习惯于把孩子的未来设计得千篇一律,就像有媒体报道的:“从六七岁开始,中国孩子就被淹没在课本和考试中。对多数人来说,目标就是考上好中学、好大学,找到一份好工作,然后呢?他们也不知道。”孩子的人生,被绑在了房子车子票子上,他们真正的危机,是不知何时能走出父母庇护的羽翼。
美国著名民谣诗人鲍勃·迪伦在经典歌曲《风中飘荡》中唱道:一个人要经历多长的旅程,才能成为真正的男人。我很想把这句歌词,送给我的孩子——虽然他现在还不能明白——放手走你自己的路,在生活的磨砺中理解人生和成长的意义。
也有人说,“男孩危机”是伪命题,我倒愿意把它看作是对做父母的一个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