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在艺术上的精深造诣,为中国画赢得了世界性声誉。他在50岁之前遍游祖国名山大川,50岁之后更是周游欧美各地,这是前代画家无从经历的境界。所到之处,他都写了大量的纪游诗和写生稿,积累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同时为他日后艺术的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56年他与毕加索相会,被西方各大报称为“艺术界的高峰会”等。1958年,纽约国际艺术学会公推他为“当代第一大画家”,并授予金质奖章。之后,曼谷《世界报》民意调查推崇他为“当代中国最佳画家”,美国加州太平洋大学授予他人文博士学位,使他成为海外中国画家的代表,有“东方的毕加索”之称。
由于为画名所掩,张大千独具艺术风格、拙厚古朴、挺秀清健的书法艺术往往被人忽视,事实上,他超凡入圣的绘画笔墨线条表现技巧,恰恰得力于书法上的高深修养。他早年从清代晚期的著名书法家李瑞清、曾农髯,学颜鲁公、柳公权、黄山谷,形成自己细秀、方平、略带隶书味的书风。20世纪30年代以后,张大千转攻汉魏碑,以篆隶法掺入北碑,用笔生涩,极具金石味,深受艺界名家的推崇。
张大千的这幅“行书五言诗”,作于1932年,纸本立轴,规格:144×40cm,识文:霜打多情树,烟烘解脱山。此时堪把笔,心手得余闲。款识:嘉才仁兄法家属书,壬申九月蜀人张爰。钤印:大千豪发(白)内江张爰(朱)大风堂长物(朱)。从此幅行书中不难看出张大千的深厚功力,他的书法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以其独到的笔意,融合了山水画的意境,不是一味地追求表面上的张扬外露和剑拔弩张,而是使力与感情相融合,平中求奇。把书法的形态美、物象美描绘得具体生动,而这具体而生动的美感,来自于用笔。笔力的雄强,加之其对自然的敏悟和高尚的人品、渊博的学识,诚于中而行于外,充分展示了大千的个性特征。古人评书有“变起伏于锋抄,枢纽挫于豪芒”,这用来形容张大千书法的用笔,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正所谓“艺术为感情之流露,为人格之体现”,书如其人,豪放豁达、浑厚劲挺、恢谐而富含灵气。
曾有人称誉张大千为天才,他却不以为然:“我不强调什么天才,也不主张什么刻板的功课。不论学什么,最重要的是兴趣,有人说:‘三分人事七分天’,我赞成‘七分人事三分天’,自己下功夫最重要,尤其是在基础上下功夫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