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深知自己的使命
马文瑞照例要来了县志翻阅。其中有灾荒的记录:“光绪二十八年六月十五日,三河齐发,水高千丈,城中人民逃之不及,但见灭顶濡首,翻巨浪于江中,吁地呼天,发大声于水上,望彼岸而莫蹬,有慈船亦难渡,沿江伤人甚多。邑侯刘锟驾舟以飞渡,逃难象山。”
读到这里,马文瑞稍停了一下,他的眼前呈现出当时惊心动魄的景象。黎民百姓在山洪中挣扎与县太爷擅自登舟自逃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他再也读不下去,心中若翻江倒海。他站起来,在地上飞快地踱步。第二天,他在全县干部大会上讲话,激动地对大家说:“我看了你们的灾情和救灾成绩,又读了县志,新旧对比,心里踏实呀。”
他深深地体会到略阳县委县政府和各级党政组织在洪水来临时所做的工作,心情十分激动。“过去发大水,各自逃命,连县长都跑了,哪里还顾得了黎民百姓的死活呀。今年略阳也是嘉陵江、玉带河、八渡河三河之水齐发,全城一片汪洋,墙倒房塌,四处告急。可是我们的县委书记和县长非但没有像那个县太爷刘锟那样只顾自己驾舟逃命,而是自始至终坚守岗位,奋不顾身地领导机关干部千方百计抢救群众,抢救档案,抢救国家和人民财产。两相比较,可见我们略阳县的党员干部是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称号的。听说一位五保老人被干部背上转移了九次,才在安全地方住了下来。这样的好干部,群众怎么能不爱戴?这样为群众拼命的各级党组织,群众怎么能不拥护?我们要大张旗鼓地表彰好党员、好干部和好支部……”
10月26日下午,马文瑞在汉中地直机关全体干部大会上就老区灾后重建问题讲了话,举例表扬了在灾难面前,经受住了考验的党员和各级党组织,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在经济建设和为人民办实事中抓好党组织建设”的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新命题。风调雨顺时,一心为群众致富、提高生活水平而日夜操劳;在灾害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始终是省委第一书记马文瑞心中的头等大事。这绝非是唱高调,而是他恪守一生的理想信念。
两年后,即1983年7月下旬,陕南连降数日大雨,大小溪流横溢,汉江水位猛涨。31日这天,安康段水位超过警戒线,情况万分紧急。上游水位猛涨,石泉水库水位超过安全警戒线,危及汉中市区安全。结果,石泉水库只能大量泄洪,以致处于下游低洼地带的安康城被洪水彻底淹没……
当日下午,刚由北京开会回到西安的马文瑞,在机场听取了省长李庆伟关于安康灾情的汇报后,心急如焚,提出当晚乘飞机赶赴灾区指挥抗洪抢险。机场负责人说:“马书记,西安至安康还没有开辟夜航。”马文瑞焦急地说:“过去没有开辟,今晚就开辟嘛!”
大家面面相觑。一贯讲究实事求是的马文瑞这才意识到自己过于心急了。第二天,一夜未眠的马文瑞就抱病与兰州军区政委肖华同机飞抵安康现场连日指挥救灾。这一回,省委第一书记马文瑞终因劳累过度、病情加重而倒在救灾现场……
马文瑞这位从当年的“白色恐怖”和“文革”厄运中顽强地走过来的老同志,他同许多同经历的人们一样,正咬紧牙关挺着重压拉纤前行,可在不知不觉之中,他们付出的是健康,是宝贵的生命呀!马文瑞深知自己的使命。当他年过花甲、受命于危难之时,他的确就像是登上了破浪前行的航船掌舵,他又一次恢复了青春,奋力拨乱反正,千方百计发展经济、推动改革,在较短时间内就使得陕西全省出现政通人和的喜人局面,就在他于紧张的工作中完全忘记了自己的生理年龄,干得正起劲时,老年性的病魔却悄然而至,关键时节,同他捣乱。一贯皮实扛累的他,时常感到胸闷,头晕恶心。身体的不适,好像是感冒了,可这次的感冒,似乎来得格外严重。他躺在床上,浑身一点力气没有,但头脑中还是放不下自己的职责,想着千头万绪的工作。甚至在睡梦中,还喊着要搞好扶贫帮困,想着要同石油部代部长焦力人一同商讨陕北,特别是延安地区,争取中央特殊政策,允许地方开采石油等事宜。这个问题,他利用在北京开会之机,已经同焦力人与康世恩商讨过一次了,就等着有关方面再召开一次联席会议,最后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