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家装修后的卫生间时不时地飘出异味,装修公司经理亲自到场,说是坑道出了问题。经理为求证找来第三方专业公司,经权威鉴定也说与装修无关。一邻居闻讯察看后立即点出毛病所在,装修工依指点移动“位置”,异味果然不再。
专家、权威本是各界精英,尊重权威或领导也是社会所普遍认同的一种文化共识。业界精英或领导以其正气、睿智、担当,成为社会价值坐标,人们为拥有他们而自豪并敬重。然而,现今不少权威有“权”无“威”、某些领导“领”而“导”难之状,人们从怀疑到不尊不重已绝非仅有。
某报曾刊一则故事:某单位招聘节目主持人已到2争1阶段,一个研究生,一个本科生。因实力相当,9位评委4比4对峙,这时沉默许久的权威教授发话了。他说某次在小镇看演出,一个傻子捧着塑料花跑上台向独唱女歌手献花,引起哄堂大笑。女歌手不知所措,这时主持人上台接过塑料花说:“谢谢这位朋友,谢谢这位朋友!”傻子听到夸奖很得意地跑下台。没想到不一会儿傻子又上去献花,观众的哄笑让傻子在台上手舞足蹈。主持人又上台对观众说:“这是真正的铁杆粉丝,他将给歌手很大的鼓励!”并拥抱着傻子耳语了一番,傻子乐呵呵地跑下台。演出继续,直至结束……
权威教授说,这个主持人就是“本科生”。这个故事立即让取舍尘埃落定。
评判标准可以多元化,但必须客观、统一、公正,它既不能背离人们最期望的“公平”与“公开”,更要顺应人们价值追求中的善良心愿。教授述事也许很真实,他“力挺”的理由也充分。只是可惜了那位“落选者”,他也许会永远解不开这个谜,究竟是学历高害的,还是细节上有失误?其实,他太无辜了。教授因为“舞台事件”认识了“本科生”,而“研究生”则无缘,哪怕他曾经在汶川地震现场中指挥过千军万马,在奥运会或世博会某个重大演出中屡次救场,只是因为他没缘让“德高望重”的权威撞见,掌握不了“话语权”而败下阵。再则,他也很冤!舞台上出现“意外”,主持人肯定是排除“万难”的角色。“本科生”纵然临场表现不差,但并没有彻底“搞定”傻子,因为,可以发生傻子上台献花一次,但是绝对不该有第二次。同一地方犯两次错,能是“智者”或合格的“主持人”?为此,权威是“无知发飙”,还是“有知雷人”不得而知。
无视人们天然需求、践踏公平而失却尊重也不少见。某职员抱怨说,我只专心工作,我的业绩还成为上司不断升职砝码。我一直以为干活、干好活是我的事,奖励、升职“头头”会考虑的,可惜单位里一些人临退休了连按部就班的机会都没有啊!是的,某些头头无视属下基本且合理需求,哪怕举手之劳,但属下甚至一辈子都得不到应有评价;有的则随心所欲,或会用“拉出来”“溜溜”,但“按图索骥”只“拉一匹”来走走程序。这样的精英或权威对上往往唯命是从,对下则霸气十足,风平浪静时成绩显著,一旦风吹草动即惊慌失措,说不好话干不好事,如此何来尊重?难怪令人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