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子走了”。一接电话,我心里“咯噔”一下。不需细问,我明白是白穆老师离我们而去了,心头倏然间沉沉的,像被什么堵了。
在上影演员剧团,大伙习惯称白穆为“老爷子”。这是尊称。作为长者、前辈、当年的剧团领导,他自然受到大伙的敬重,可他从不倚老卖老,朴实厚道,和蔼可亲,和年轻人在一起,没大没小无规无矩,说句笑话,抖个段子,乐乐呵呵,那氛围就和家里一样,于是大伙视其为他家里人,一口一声“老爷子”,叫得既亲切又顺溜,每个音节都流露出大家对他的爱戴和真情。
“老爷子”,活了92岁,其中有70多年献给了表演艺术,资格也够老的了。从话剧舞台到水银灯下,老爷子一路风尘一路坎坷走了过来,在近百部话剧和四五十部电影中留下了他的梦想和追求,也使他的演技日臻成熟,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更难能可贵的是,演艺圈的人都明白,演反派人物很难成大业扬美名,可他乐此不疲,和坏蛋结下了不解之缘,演得得心应手。他塑造的角色,无论是身居高位的敌军参谋长,还是土绅恶霸小地主,都演得神情毕肖、人各有貌。他的表演没有斧凿的痕迹,也没有丑化的成分。在他看来,反派人物也是人,他们的言谈举止、心理轨迹也得符合常人的逻辑和自身的性格特征;因此决不能拿腔拿调、装腔作势,标签化、符号化。即便在“文革”期间,文艺作品都强调阶级性,人物都呈现出浓烈的脸谱化概念化,可他出演《春苗》中的乡村医院院长杜文杰,依然依据于生活,从人物出发,以平实自如的表演去刻画人物的性格,一招一式、一言一行都那么真实可信,让人啧啧称妙。
老爷子特温和豁达。他做事稳重老成,说话慢条斯理,不急不躁,幽默风趣。他是名角,也是高知,但他行事低调,随意谦和。在一些公开场合,他喜欢悄悄地站在后边,不愿意抛头露面抢风头,更讨厌言不由衷地说上几句。他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早几年,他的一个儿子在澳洲不幸遇难,亲属朋友同事,凡知情者为了不让他悲伤,都想着法子瞒他。其实,他是个聪明人,长时间的隐瞒怎能不被他觉察。但他像煞无介事地忍受着,他不愿意去捅破这善意的谎言,他理解大家的心愿。
这两年,因为年事已高,他常犯病,尤其是老年性气管炎一发作就得住医院。即便身羁病榻,可他还是笑眯眯乐呵呵,让每一个探访者能强烈感受到他的真诚和达观。我最后一次见到白穆老师,是去年的纪念著名导演张骏祥的座谈会上。他来了,是从医院请了假来的,90多岁的人拖着病体,非但坐了两个多小时,而且还站着作了一个精彩的发言。他没备稿子,讲的全是自己跟随骏祥先生拍戏的经历和感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话语间充满了感激和敬重。短短一席肺腑之言就不难看出,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他的心里装着老师、同事和朋友。
老爷子走了。今年,在上影演员剧团年年举办的重阳节敬老活动上,我们再也见不到白穆老师了,但我们心里永远装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