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体是人民日报美术编辑牟紫东书写设计的美化报版的标题字,也是印刷字体用个人姓名冠以书体称呼的极少个例之一。由于铅字印刷,一个字号大小只能一副字,汉字又数量繁多,在上世纪60年代,人民日报推出了长牟、扁牟,作为黑体标题排版用的两副不同的字体,在那时是相当不容易的事。而要一个人担当设计书写更是一个艰难浩大的工程,实在了不起。
人民日报一用,各地方报纸都要纷纷跟进效仿,因为美化加强宣传效果的目的,全国出版同仁是强烈一致的。尤其到了后来,牟体还蕴涵了更多的政治色彩。在“文革”中,人民日报的牟体无形中变成了一种“专用字”。当时中央发布的毛主席语录,最高、最新指示,人民日报都是用三号长牟体发表。中央一用,地方各报也一定要跟进采用。这差不多成了当时报纸的一道特色风景。至今我还记得,当时最高指示一广播,第二天人民日报当然不用说会用3号牟体发表,上海的解放、文汇也都要用3号牟体跟进,刊登最新指示。
牟体到了70年代更是担当了重大政治使命的一个角色。在这里,我们印刷研究所当年从事设计的过来人不得不要把这段光彩的历史展现给大家。毛主席晚年视力不济,患上了白内障,可老人家又酷爱阅读古典名著。身旁的工作人员关心主席的健康及阅读习惯,提出用一号长宋铅字来排印,后来发现太细,就又想到了牟体,但人民日报备用的牟体字数大大地不够用,于是中央就把这个光荣的政治任务,落到了我们上海印刷研究所活字室来,只不过当时活字室早已到了字模一厂,时间是1974年春。
上海的字体设计力量雄厚,拥有一大批老一辈的设计人员,在全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担当这个重大政治使命,义不容辞。于是中央要求全国三地字体设计人员集中在上海搞“大会战”。那时北京新华字模厂的高手华蔚苍、戴勇、方钦德(哑巴,电影明星方化的弟弟),还有周秀英,湖北文字605厂钱惠明、钱涣庆、郑家玲等等都会聚到了上海。记得那时借了军工路上海水产学院作为工作场地,星期天都不休息,吃、睡、工作在里面,真的是大会战一场。用时几个月。当时这么多的字体设计精英集中一起还觉得人手不足,又临时增加了一些上海美专刚毕业的小青年来支援字稿的填墨工作。36榜长牟黑也就2号标题大小,比起原先1号长宋自然要粗壮醒目得多。而靠这字的原创牟紫东一个人写是完不成的。因此,由全国设计人员集中完成的新长牟体才是真正为毛主席印古籍书用的专用字,而那批在“文革”中印的书就称作“大字本”。据说主席很满意,非常感谢操办人员,并说所用费用由他的稿费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