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起 一座桥梁
上海市市长韩正曾先后以副市长、市长身份6次来到“夏令热线”接听市民打来的电话,与市民和读者代表面对面,采纳百姓的“金点子”。韩正表示,“夏令热线”始终坚持为民服务、为民分忧,广泛倾听市民呼声,及时反映群众各类急、难、愁问题,在政府与市民之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为政府更好地服务保障民生、改进城市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
解决 一串难题
一个热线电话究竟能得到老百姓多大的信任,解决老百姓多少事?从数据中,人们也许可以窥知一二。
今年8月上旬,强台风“海葵”侵袭上海,“夏令热线”来电量猛增。8日零时至24时,“夏令热线”来电量达到10466个,创下近7年来单日来电量的最高纪录。在这1万多个来电中,绝大部分是市民对道路积水、房屋漏水、下水道堵塞、树木倒伏等问题的投诉以及防灾减灾问题的咨询。上海在此次抗台风斗争中取得全面胜利,“夏令热线”功不可没。
“夏令热线”创始于1993年7月18日。那一年,新民晚报与当时的上海市公用事业管理局合作,开通了第一届“夏令热线”。秉承新民晚报“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宗旨,热线创办之初,就以解决老百姓生活实际难题为着眼点。
“夏令热线”接到的第一个电话是市民蒋有情对噪声的投诉。她在电话里说,自己居住的安顺路上每晚拖拉机、货运车往来不断,吵得夜里无法入睡。接报后,记者和长宁区交警立即赶到她家,会同街道、居委妥善处理了这一问题。
1999年,家住枫林路26号的王晨清老人向“夏令热线”反映,他所住小区人口众多,却没有一处缴付水电费、煤气费的网点,乘10站公交、排半小时队的缴费经历让他苦不堪言。新民晚报随即就此进行了采访报道,不久,自来水公司安排专人定时上街设摊收费,暂时缓解了居民困难。
2004年夏天,黄石路169弄的居民们不堪附近机场河散发的臭气,联名向“夏令热线”投诉,请求有关方面整治河道和违法排污企业,问题得到了及时处理。日前,记者原地探访,看到机场河边早已围起了围栏,河面上几乎没有漂浮物,岸边也种上了树。
再现 一条轨迹
新民晚报总编辑陈保平说,今天,当人们回顾“夏令热线”走过的这20年,就像再一次经历大上海20年的发展轨迹:从最初老百姓集中反映影响日常生活的断水、缺电问题,到后来集中反映公交、住房问题,再到对上海城市大建设、大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夏令热线”的这20年,折射出上海城市建设水平的逐步提升,折射出申城百姓生活水准的稳步提高,也折射出城市整体素质的不断进步。
新华社记者 杨金志 吴振东
(新华社上海8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