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扰全国不少城市的难题,两周前却在杭州一栋5层老楼房里解决了。
杭州市仓基新村10幢2单元,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房龄近30年,一直没电梯。今年8月1日,全新的楼道电梯投入使用——不是装在井道里的传统厢式电梯,而是装在楼道旁的“接力式楼道电梯”。
新式电梯是如何跨越重重障碍,进入老楼房的?日前记者来到杭州,一探究竟。
特派记者 曹刚
为尽孝,愿独揽电梯安装费
如果不是83岁的谢友加今年2月摔了一跤,电梯不会落户这栋楼。
老人住303室,腿脚本就不便,摔伤后更是数月不能下楼,急坏了儿子谢建国。
“老爸以前每天下楼两次,爱去运河边散步,找朋友聊天,坚持多年。”谢建国发现,父亲整天宅在家太闷,便动了不少脑筋——想过买电梯房,联系过敬老院,甚至还和103室邻居商量换房,最终都没成。“老人恋旧,毕竟住了20多年,感情深,不愿离开。”
5月底,谢建国在网上查到一种接力式楼道电梯,试着联系厂家。几天后,企业负责人登门拜访。看完产品视频介绍,父子俩当即拍板,决定安装。60岁的谢建国退休前是一名机械工程师,对楼道电梯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一看就懂。
“不用改变房屋结构,安全性能没问题,开价也不算贵。”他坦言,只要能尽到孝心,方便父亲上下楼,钱不是问题。从1楼装到3楼,共2段电梯,总价近6万元。
这笔钱,谢建国打算自掏腰包,不想找邻居分摊。
不收钱没噪声,获全楼同意
照理说,2楼及以上住户,应按比例支付安装费。“如果装到3楼,总价按6万元计算,2楼每户出8000元,3楼每户出1.2万元;如装到顶楼,总价按12万元算,2楼每户交4000元,每递增1楼,每户多交4000元。”
谢建国明白,这些只是理论上的分摊规则。“家境不同,有的全家是年轻人,有的空关,有的是租户。如果非要每家出钱,才能安装,协商时间太长。我需求迫切,拖不起。”
付费安装前,谢建国得到了501室老邻居陈勤娣的提醒:“别着急,楼道属于公共空间,就算你愿意一个人掏钱,也必须征得楼内其他居民同意。”
62岁的陈勤娣是热心肠,任社区退休人员第二党支部书记,热心为居民服务,深得邻居信任。
陈勤娣对谢建国的帮助,不只是一句提醒。她挨家挨户征求意见,“进展顺利,大家都赞成装电梯。”她分析,楼内多数住户是相识多年的老邻居、老同事,邻里关系一直不错;况且不涉及费用,不产生噪声,只占少量空间,所以没遇到阻力。
安装时,多户居民特地打开房门,配合较长的电梯组件在楼道转弯。
多名住户主动加入埋单队伍
谢建国原计划只装到3楼,结果一口气通到了5楼,因为陈勤娣和503室的金瑞民加入了埋单队伍。共4段电梯,售价近12万元,谢家承担50%,陈家和金家各分担25%。
“装电梯方便大家,是大好事,我们夫妻俩不到70岁,目前上下楼没问题,但总要老的,以后肯定用得到。”陈勤娣乐呵呵地说,年过七旬的金家夫妇不愿爬楼,常住子女家,“听说要装电梯,他俩全力支持,可能近期就会搬回来住。”
3家“股东”和全楼居民共同努力,8月1日,全新的楼道电梯投入使用。
几天前,“股东”规模再次扩大——302室住户孙凤珠和203室住户吴火根主动找上门,要求补交电梯安装费。
“从超市和菜场回来,经常提着大包小包,体验过几次,感觉很好。”60岁的孙凤珠身体硬朗,平时不用电梯,“但年纪越来越大,以后总归需要。老是占便宜,不好意思。”
吴火根的外孙刚过2岁,觉得电梯特别新鲜有趣,每天都缠着外公外婆抱自己乘上乘下。“本来以为自己用不着,现在既然经常要用,怎么好意思吃白食?”
邻里之间,没必要斤斤计较
邻居交钱求心安,谢建国不拒绝;没出钱的人搭便车,他也欢迎。有时看到楼里年轻人搬重物爬楼,陈勤娣会邀请他们搭电梯。“有人建议,装刷卡设备,付钱才能用,我反对。邻里之间,没必要斤斤计较。”
但对有些事,几位热心人算得很细。8月初,他们互签《楼道电梯管理使用协议书》,谢建国负责论证电梯技术性能,每月查一次;陈勤娣负责协调住户,及时与社区和物业沟通。协议对电梯日常使用、费用分摊等也提出了要求。
他们还详细制定了“使用安全规定”,贴在电梯旁。比如,只许站1人,承重不得超过200公斤;儿童和老年人须有家人陪同;严禁儿童在电梯上玩耍。
两周来,电梯出过两次故障,皆因孩子乱用所致,当天修复,无人受伤。“就算失灵,只需挪挪步子,就回到楼梯了,我觉得比厢式电梯还安全。”陈勤娣笑着说。
昨天,谢建国与企业签订《维修保养协议》,厂方每年收1200元,派技术人员保养一次。“加上一年三四百元电费,都由我们3家出,如有邻居愿意分摊,也欢迎。”对谢建国而言,尽儿子的孝道,与邻里和睦相处,远比多出一点钱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