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里,连续提交7份代表书面意见,只为了老楼房装电梯。如今,上海的政府职能部门终于决心在全市启动试点,市人大代表曹兆麟关心的却是:面对加装电梯带来的利益调整,业主如何协调好、解决好“自己的事”,把好事办好。
三分之二人同意就可实施
曹兆麟办公桌的抽屉里塞满了全市许多老人写的救助信,主题都是吁请帮助老楼房装电梯。信的背后,是申城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是约25万幢符合规划条件能装电梯的老楼房,是没有电梯多年下不了楼的老人。
为老楼房装电梯,试点曾有过,却罕见成功案例。一个原因是,楼层有高低,业主对电梯的感受不一样;底楼业主若不同意,“一票否决”,装电梯也就没戏了。
“但依照《物权法》,对加装电梯一类的物权处置,有三分之二的业主通过即可实施。”曹兆麟说,曾经的试点表明,对于是否加装电梯、日后如何维护等问题,业主都可以通过自治协商得出结果。
“业主们要学会坐下来沟通,所有权利问题,都可以协商;但决不能只要权利不尽义务,不能执拗于个人意愿,而损害多数人利益。”曹兆麟说,政府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提供服务,引导社区居民自治解决难题,也是今后试点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装了电梯要增加维修资金
本市曾有一个试点小区,一幢楼12户人家原本都同意装电梯,但装电梯需要50万元,业主们能自筹30万元,还少20万元。
房子都已被买下,业主自家要添置电梯,公共财政可否用于改善私产的品质?这个问题着实让不少人困惑。换个角度想想,那些业主大多是老年人、困难群体;救济困难群体,本是公共财政的职责所在。何况,对那些符合规划条件可以装电梯的老楼房,要装,也是分步实施,“假如全市每年加装200部电梯,每部50万元,由业主和政府分担,市、区两级财政每年要支付几千万元。”曹兆麟说,破解“电梯难题”,不能不设计资金筹集渠道,要转换思路,也要精细测算,好在如今还有上海老年基金会参与“埋单”——更多社会公益组织参与解决社区难题,这也是社会管理的一种发展方向。
不能忽视的是,老楼房装上电梯前,业主还要想清楚该怎么用好电梯,别等到将来电梯坏了,维修资金却不见踪影。“电梯是业主财产,装好电梯,每户产权证都会登记变更,若自家东西坏了,自家出钱修,这也是常理。”曹兆麟说,老楼房装电梯,是件开心事,好事要办好,必须做好维修资金的二次筹集。
本报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