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原本是很个人的事情,不过吹的人多了,就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引来社会学、心理学专家研究,一门《“牛”学》眼看呼之欲出。
分析吹牛者日渐增多的原因,与社会环境变化紧密相关。以往我们在一个巷子或村子里几乎住一辈子,在一个单位干到老。周围都是熟透了的熟人,彼此知根知底,吹起牛来当然很不好发挥。偶有一两个勇于乱吹的人,必被冠以“王牛皮”“张牛皮”之类的称号,在熟人圈里“信用等级”归零。领导不敢提拔他们,邻居不敢让自家闺女和他们谈恋爱,他们吹得虽痛快,活得却很边缘。
如今世道变了,邻居对门不相识、同事换了一拨又一拨、网友遍及天南地北……大家的社交面大大扩展了,彼此互相了解深度却变浅了,于是吹吹牛负面影响不大。而且如今社交讲人脉,彼此有用处是构建人脉的基础,所以得把自己吹得强大一些,才能吸引来更多的“朋友”。
“吹牛不上税”,这句话很容易误导群众,让人们以为吹牛是零成本,其实如今吹牛可不是免费的。记得去年有一次文友聚会,某文友大吹他的一个剧本怎么怎么红了,一说名字,我们都没有听说过那部电影。他依然执着地吹着,并后悔本子只卖了十几万。
“不少了,这样吧。下月我们要办一次全国文友聚会,你拿3万块出来,九牛一毛嘛……”一位比较直率的文友大约听不下去了,将了他一军。此后他便低调了,再没有提及他那个剧本。
今年过年后,十多年未见的同学蒋某突然召集同学会,聚会地点在某高级会所,每位参加者还有一份价值不菲的礼品。于是大家几乎都到了,接着都知道他在北京某大企业当上了副总……
那位剧本文友原本在圈子里不太起眼,而那位副总同学以前在班上甚至很受轻视。他们吹牛的动机很容易分析,那就是找回自尊,只不过这种方式更让人看穿其本质上依然自卑。
当然也不是所有吹牛都令人厌恶,某朋友所在杂志社这几年一直不景气,可我们每每问及,她总说杂志发行量节节攀升,不久前终于倒闭了。她的吹牛固然有维护个人体面的意图,同时也是在维护单位的面子,不失为敬业。
总体而言,吹牛这件事有点像喝酒。适可而止可以自我解压,但不可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