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发现,霞说话语速很快,语调强势,话语反复啰嗦且缺乏逻辑;而且说话时根本不顾听话人的反应,只管自己一股脑儿说个痛快,旁人根本插不上嘴。这样的沟通方式,在社会人际交往中可能会让大部分人讨厌,避而远之;而青春期孩子大多缺乏耐心又逆反,引起儿子反感甚至不愿与妈妈说话,是可想而知的。更有甚者,霞在诉说儿子事情时,用得最多的词是“我想”、“我认为”“我肯定”,判断儿子的事情全部都是以自己猜想的方式,完全看不到对具体事情的客观的陈述。如此看来,霞对儿子的认识有不少误读误解的成分,事实可能不一定如此。
帮助霞很困难,因为她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切都以自己的猜想为依据,焦虑、偏执,甚至有些自闭。虽说是她主动跑来求助,要求咨询师帮她想办法解决儿子的问题,但在咨询过程中却听不进任何意见与建议,一心只在自己固执而陈旧的想法里打转,一圈又一圈,完全没有头绪。
经过努力,终于在咨询室见到了霞的儿子,这个大男孩的一番控诉,真的让人同情。男孩说,他害怕听到妈妈的声音,从小到大,整天在妈妈的唠叨、猜疑中生活,他实在是受够了。他原先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休学不是为了逃避学习,而是为了反抗妈妈。他说妈妈整天疑神疑鬼,担心他在学校表现不好,担心他交坏朋友,甚至无端怀疑他早恋,追到人家女同学家盘问,让他在班级同学中成了笑料。他没脸再去上学,同时也觉得,只有自己彻底变坏,才能让妈妈死心,从此彻底放弃对自己的管头管脚。
从心理学分析,这对母子的关系是扭曲而纠缠的,妈妈因为自己的性格缺陷以及离婚的经历,过多地纠缠、干涉儿子,而儿子为拯救妈妈选择了牺牲自己的前途。理顺这对母子关系,更多地需要妈妈改变自己。霞最终在儿子的哭诉中醒悟,她终于意识到儿子问题的根源在自己身上,她开始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努力改变自己。而随着霞的改变,儿子的行为也发生了变化,这对痛苦的母子,终于见到了幸福的曙光。
亦君 亦君工作室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互动博客:http://blog.sina.com.cn/wwuy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