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半数展品首次在沪亮相
~~~——“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半数展品首次在沪亮相
~~~——“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半数展品首次在沪亮相
~~~——“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半数展品首次在沪亮相
~~~——“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半数展品首次在沪亮相
     
2012年09月27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800件珍品揭示红色力量源泉
——“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半数展品首次在沪亮相
孙云
■档案展上的延安窑洞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13位记者远渡重洋记录红星照耀中国,800件档案珍品揭示红色力量源泉。“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档案展”前日起在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举行,将免费开放至年底。据悉,展品中半数系首次公开展出。

  红军帽是向斯诺借的“道具”

  在展览中,出自外国记者镜头下的多张毛主席照片十分吸引眼球。其中,著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为毛主席拍摄的一张半身像非常著名。它不仅在1936年11月的巴黎《密勒氏评论报》上,配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访问记》发表,让全世界第一次看到清晰的毛主席形象,之后,还在许多场合和书籍资料中频频出现。照片中,毛主席戴着军帽,脸庞清瘦,但神情坚毅。

  与毛主席同时被介绍给全世界的,还有中国工农红军的军帽和帽徽。然而,通过工作人员讲解,许多观众第一次知道,其实,戴在毛主席头顶的这顶军帽是向斯诺临时借来的道具。

  当时,斯诺在拍照时建议毛主席戴上一顶红军帽,更好展示红军形象,但毛主席几乎不戴军帽。于是,毛主席向身边的警卫员借了一顶,未料帽子太小,戴不进去,凑巧斯诺也戴了一顶红军帽,于是,他接过斯诺的帽子,拍下这张珍贵的照片。

  周恩来朱德先后签发通行证

  除了上海档案馆拿出的“压箱底”,此次展览的许多展品来自中央档案馆和欧美各国的档案馆、图书馆、研究所。外国记者瓦尔特·博斯哈德在延安拍摄的第一段纪录片《通往延安之旅》以及有关他的全部展品,便是瑞士苏黎世理工学院现代历史档案馆向上海档案馆捐赠的。博斯哈德虽然知名度不及斯诺、史沫特莱、斯特朗等人,然而,他也是一个传奇人物。

  1938年,他设法在武汉的中共办事处找到周恩来,表达了想去延安采访的愿望。博斯哈德是瑞士人,而瑞士是中立国,交谈之后,周恩来为他签发了一张通行证,安排他与一名美国记者同行,跟随美国物资运输大队前往陕西。

  从西安通往延安途中以及到达延安后,他用16毫米摄影机拍摄下总时长为21分49秒的录像,记录所见所闻。其中,既有毛主席走出窑洞的画面,也有抗大女生歌唱祖国、边区百姓吃饼、士兵操练的各种场景,还反映了从西安前往延安的艰苦路程。这次经历使博斯哈德成为第一位到达延安并见到毛主席的欧洲记者,这段纪录片也是外国记者在延安拍摄的第一部视频。

  1942年1月21日,他再次从朱德手中得到一张“军用证”前往解放区,朱德亲笔写下“兹有瑞士苏黎世新闻社记者到解放区。希各区予妥招待并加以保护。”博斯哈德去世后,他的侄子将他记录的各种史料捐赠给母校苏黎世理工学院,而通过这次展览,又得以与中国观众见面。

  在延安就很重视新闻宣传

  展台中有一封周恩来用钢笔写给斯特朗的中文亲笔信。他在信中表示,“毛主席说你是中国人民很好的宣传家”,“今后,我们将尽一切力量与您保持联系。”不仅周恩来重视外国记者来延安采访报道,很多展品都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很重视新闻宣传工作。

  一名外国记者拍摄的照片反映,1938年的河北唐县根据地专门为欢迎美国记者张贴过英文海报,翻译成中文,即为“欢迎哈山先生,欢迎美国记者。中国万岁!美国万岁!”1944年,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所到之处,也得到中国共产党欢迎,他们的行程均有专人事先报毛主席圈阅。在上报毛主席的名单中,本报老社长赵超构的名字排在第14位,当时,他是本报前身《新民报》的著名记者。

  外国记者在延安等地的亲眼所见,改变了全世界许多人的看法,他们自己也受到感染。波兰裔著名记者爱泼斯坦改入中国籍,加入共产党,并在中国走完人生路;另一位犹太裔德国记者汉斯·希伯更是在1939年前往皖南云岭采访新四军后,投笔从戎,先后参加新四军和八路军,并于1941年在沂蒙山区壮烈牺牲,至今,他仍长眠在临沂革命烈士陵园内。本报记者  孙云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特别报道
   第A09版:综合新闻
   第A10版:评论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热线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法治新闻
   第A15版:早间点击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特别报道
   第A25版:目击
   第A26版:体育新闻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广告
   第A30版:体育新闻
   第A31版:体育新闻
   第A32版:九安专版
   第B01版:军界嘹望
   第B02版:军界瞭望·人物
   第B03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4版:品牌故事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加多宝专版
   第B11版:好吃/我家厨房
   第B12版:好吃/饕餮四海
   第B13版:好吃/美食地图
   第B14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15版:好吃/酒旗茶垆
   第B16版:好吃/美食专列
   第B17版:生活之友
   第B18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19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20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21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22版:彩票看点
   第B23版:广告
   第B24版:家居装潢
   第B25版:新民楼市
   第B26版:专题
   第B27版:广告
   第B28版:新民楼市
   第B29版:新民楼市
   第B30版:新民楼市
   第B31版:新民楼市
   第B32版:新民楼市
   第B33版:新民楼市
   第B34版:专题
   第B35版:专题
   第B36版:广告
   第B37版:广告
   第B38版:广告
   第B39版:新民楼市
   第B40版:新民楼市
   第B41版:新民楼市
   第B42版:专题
   第B43版:新民楼市
   第B44版:新民楼市
   第B45版:新民楼市
   第B46版:新民楼市
   第B47版:新民楼市
   第B48版:新民楼市
   第B49版:新民楼市
   第B50版:新民楼市
   第B51版:广告
   第B52版:新民楼市
   第B53版:新民楼市
   第B54版:新民楼市
   第B55版:新民楼市
   第B56版:新民楼市
   第B57版:专题
   第B58版:新民楼市
   第B59版:新民楼市
   第B60版:新民楼市
   第B61版:新民楼市
   第B62版:新民楼市
   第B63版:新民楼市
   第B64版:新民楼市
   第B65版:新民楼市
   第B66版:广告
   第B67版:新民楼市
   第B68版:新民楼市
   第B69版:新民楼市
   第B70版:新民楼市
   第B71版:新民楼市
   第B72版:广告
800件珍品揭示红色力量源泉
从外国记者眼中看中国革命
感谢华侨华人支持上海发展
“见缝插针”保障人才住房
广告
新民晚报要闻A02800件珍品揭示红色力量源泉 2012-09-27 2 2012年09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