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开了,一开就是100年,甚至更长,这就是一种传奇!看看荣登2012年申城“十大寿星”排行榜的百岁老人,他们的生命之花又浓缩了怎样的长寿密码?
明日重阳敬老节,本报记者专访几位人瑞的亲属,从老人们的生活细节,为众多感兴趣的读者揭开长寿的“秘密”。
照顾老人就像对待孩子
113岁的李素清,迄今已连续5年蝉联申城“十大寿星”之冠。
41岁那年,李素清生了独生女儿田玉兰。1975年,曾在家乡务农的李素清随女儿一家,从辽宁葫芦岛迁居上海浦东。如今,田玉兰72岁了,她照顾妈妈,就像对待孩子那样。
在做新上海人的37年里,李素清老太太只在今年8月因为胆囊炎住过一次医院。不过,田玉兰知道,妈妈小便失禁已经4年了——这个“秘密”她不说,别人都不会知道,因为,见过李素清的人都要忍不住赞叹:这老太太真清爽!
没错,5年里,老寿星的面容几乎没有变化,还是那么干干净净。跟5年前稍有不同的是,老太太额头上多了一点老人斑。但她依然思路清晰,嗓音清脆。前些天,医生上门为她做健康评估,她高兴地拱手相迎,医生问她叫什么名字,她大声回答:李—素—清!
母亲响亮的声音,就是田玉兰的骄傲。照顾百岁老人不是一件轻松的事。4年来,每天早上起床后,晚上就寝前,田玉兰都在做同一件事——为母亲换尿布、擦身,除此之外,白天里也要更换五六次尿布,保持这样的频率,才能让老妈妈无论出现在哪里,都一样干净利落。
“我也上了点年岁,心脏不好胃不好,不能再为妈妈洗澡,助老社工每周上门3次帮妈妈洗澡洗衣,其他很多事还有我先生帮着做。”因为有社工和先生的分担,田玉兰欣慰又踏实。
寿星有主见家人别拦着
人过了100岁,看上去都没脾气了,个个慈眉善目和蔼可亲。其实,人瑞们骨子里是倔强的,差不多个个都是爱拿主意、能拿主意的。想想也是,如果没有超越常人的意志,又靠什么来支撑如此旺盛的生命力?这些道理,人瑞的亲人们也都想明白了——人家有主见,就别拦着啦!
人瑞们的主见,常常不过是一些小嗜好。李素清老太太一天三餐前,必做一件事:梳头,无论头发乱不乱。有时候是老太太自己梳,有时候是小辈们帮着梳,但不梳头肯定不吃饭。一家人嘻嘻哈哈等老太太梳好了头再开饭,大家不嫌烦,拾掇好,漂漂亮亮一个老太太,看着也养眼。
108岁的郭连生老太太也已连续两年蝉联“十大寿星”。郭老太有9个孩子,如今跟大儿子一起住,日常生活有老四吴美麟照顾。老太太祖籍杭州,祖上开过8个钱庄,她打小进私塾用功读了11年,至今还是离不了读书看报。读了书,爱思考,郭老太对自己的营养问题也有一套,谁要说吃甜食多了不好,她一定会现身说法,证明“老鼠怕猫,纯属谣传”——老太太就爱吃甜食,特别爱吃蛋黄派、巧克力。除了甜食,老太太还坚持:自己的生活费,自己保管,叫孩子们替她买东西,要先给东西再付钱。
同样108岁的周丽珍老太太,则是荤菜的拥趸。周老太一日五六餐,每餐一小碗,喜欢吃荤不爱吃素,最爱咸鱼、肉皮,但从不暴饮暴食。周老太面貌白皙,气质很“贵族”,虽有兄嫂,但她17岁就在大家庭里做了“当家小姐”。如今,老人家独自住在黄浦区淮海街道的老房子里,请一位保姆照顾起居,虽然几个孩子都在,但老人家就愿意一个人住。
“我们几个孩子的电话,妈妈记得清清楚楚,她想找谁,就打电话。”72岁的蒋懿芬是周老太的小女儿,她说,虽然妈妈对孩子们从来都很严厉,孩子们更多怕妈妈而不是爸爸,但“美女妈妈”的“独立精神”真是令人钦佩。
百岁人瑞也要融入社会
生命在于运动。110岁的秦茂堂是沪上“第一男寿星”。老先生家住5楼,只要天气允许,身体允许,早饭后,他就拄上枴杖,一级一级下了楼梯,从5楼到1楼,坐下来,晒晒太阳吹吹风,一两个小时后再爬上5楼。下楼,这不仅仅是秦茂堂老人要做的运动,出了家门,就能跟邻居们打打招呼,就算只是一句简单的问候,那也是一种睦邻互动。
其实,生命不仅仅在于运动——过了100岁的老人依然需要社会参与,依然需要用他们各自的方式实现社会参与。
每天上午,只要天气晴好,家住浦东金桥的104岁徐东英就由儿媳黄秀娣陪伴着,出了家门,沿着家门口的马家浜走走,她喜欢晒晒太阳补补钙,也喜欢跟左邻右舍碰碰面。走半个小时,然后,老太太就要回家了。
家里,有个人在等她。那人15岁进药店里学徒,做了一辈子“药材专家”;那人为她买了几十年菜烧了几十年饭;那人眼睛好耳朵不好,她耳朵好眼睛不好,那人是她的眼睛她是那人的耳朵——那个人就是她103岁的丈夫张木成。牵手走过82年,张木成和徐东英是2012年申城“第一长寿夫妻”。他们不仅要做“沪上第一”,还很乐于参与全国评比。前年,在全国的百岁夫妻评选中,他们排名第9,去年排名第7,今年排名第5,明年呢?明年,他们决定冲进前3名——这是他们的心愿,也是家中小辈的共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