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焦点
     
本版列表新闻
复旦大学—人类学博士研究生48天里在30座城市采集了2000份唾液样本——~~~
复旦大学—人类学博士研究生48天里在30座城市采集了2000份唾液样本——~~~
复旦大学—人类学博士研究生48天里在30座城市采集了2000份唾液样本——~~~
     
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复旦大学—人类学博士研究生48天里在30座城市采集了2000份唾液样本——
提取“遗传密码”为少数民族“寻根”
范洁
■王传超一天中绝大多数时间是呆在实验室里搞研究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见习记者  范洁

  48天,行程2万公里。25岁的复旦大学人类学博士研究生王传超在我国回族群众聚居的11个省和自治区的30座城市,采集了2000份唾液中的“遗传密码”,通过提取DNA分析遗传基因特征,为这一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寻根问祖”。

  融入衣食住行获调查样本

  今年7月,王传超从上海出发,先后抵达安徽、江苏、山东、河南和湖南,随后到位于福建和浙江的“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将7世纪中叶阿拉伯商人的经贸中心踩了一遍。短暂休整之后,他再次出发转战西南地区,依循13世纪蒙古人的迁移路线,前往广西、云南、贵州和四川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取样。

  王传超介绍说,“每个人的细胞内,都有一套‘遗传密码’,特别是父系相传的Y染色体,忠实地记录了家族的传承经过,我们可以从中分析民族延迁的来龙去脉。”在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回族是居住得最分散的民族,但人口数量却仅次壮族,因此,厘清回族群众的遗传结构对于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和流行病学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

  每到一座城市,王传超都会去当地的人群聚集处“堵人”,在人多的最佳时段,他一边分发印有项目简介的文字介绍,一边大声吆喝引起大家注意。取样期间,正值穆斯林斋月,作为外来人的王传超与回族群众一样,在每天日出至日落期间禁食禁水,只是等日落之后啃几口面包。“取样本就是一个短时间建立信任的过程,最好就是融入他们的衣食住行。”

  3年前,王传超大学毕业后离开老家山东,放弃学习了四年的海洋生物学专业,“零基础”考上了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实验室。3年来,他曾参与基因追踪鉴定曹操墓的真假,在美国著名的《科学》杂志发表论文,还获得了华人生物学领域的最高奖学金“吴瑞奖”。

  每年三分之一时间在取样

  既要不怕分析数据时把冷板凳坐穿,更要不怕外出取样时千里走单骑,这是人类生物学研究的“要诀”。“只身在外面这么多天,一天跑下来浑身都疼,躺在火车上,想到那么辛苦也未必有结果,觉得特别无助。”王传超摩挲着因为提厚重的取样箱磨出的老茧。每年他都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外开展田野调查,已经记不清自己为收集样本坐过多少次火车。

  川西高原缺氧,他一待就是半个月;为节省经费,他总是夜间赶路在火车上度过一晚,白天开展工作。

  为了更广泛地寻找和采集样本,王传超把个人电话公布在网上,结果竟招来了骗子。在湖南永顺采样时,有一个人联系王传超愿意提供样本,说他认识很多回族群众,然后带王传超进山。先是车费交200元,再是进门交300元烟钱,进了村子才发现整个村子都是他的亲戚,根本没有有价值的样本。

  时下有些学者把田野调查变成旅游,浩浩荡荡地带上二三十人,一次就花十几万元,但最后带回的样本并不理想。“单枪匹马最艰苦,也最高效。”王传超坚信这个理念。

  在王传超的个人博客上,有一篇关于“为什么做人类学”的日志,像是分享经历,更像是自我审视:“苦中有乐,有这么一个通过自身努力去探索发现并回答解决有趣问题的机会就是一种幸福,也期望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将人类生物学这条冷僻的荒凉小径开辟成康庄大道。”

  讲解基因文化时生动有趣

  见到王传超的时候是上午8时,昏暗的实验室没有开灯,师弟师妹还没来,一个人对着电脑的背影有些寂寞。他正在修改为科普网站撰写的《文面独龙族的基因密码》,发布时间是当天凌晨2时。在科普网站揭秘少数民族传说,在青年讲座演说基因里的文化,在个人微博“晒”取样照片,王传超不断地压缩休息时间,多少有些忙碌,也有些“不务正业”。

  人类生物学太冷门,科普工作任重道远。在一次科普讲座中,他在趣闻轶事中穿插“Y染色体类型”“DNA序列”“遗传结构”等学科术语,艰深的理论听上去并不枯燥。

  “科研也有趣”更像是现代人类学实验室的传统。在办公室,王传超向记者“展出”了导师李辉设计的七八张个人名片,有的正面简绘了DNA双螺旋结构图,有的背面彩印了少数民族方言音谱,出乎意料之余让人忍俊不禁,“你们实验室的人都很高调啊。”“呵呵,如果再低调,就更没人知道人类生物学了。”

  2009年,河南安阳曹魏大墓的发掘引发“DNA鉴定真假曹操之谜”,让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实验室进入公众视野,“很多同学在报考实验室时,都会说是从曹操项目开始关注人类生物学,这也是我喜欢晒研究成果的原因之一,让更多人知晓和了解,来推动这一冷门学科的发展和传承。”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重阳敬老日特别报道
   第A05版:评论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法治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早间点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基金专版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健园/养生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健园/康复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提取“遗传密码”为少数民族“寻根”
“寻根”研究遭受很深误解
广告
新民晚报焦点A06提取“遗传密码”为少数民族“寻根” 2012-10-22 2 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