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作品该不该入选中学语文教材,这个问题近日颇受关注。坦白地讲,如果莫言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许多人也许不会由此生发感慨。聚焦于某位作家的作品,有时往往并非针对作品,而是对这位作家有了新的认识,莫言荣获世界顶级文学奖,对其作品的价值自然应以新的眼光去审视,这是完全正确的。
众所周知,中学语文教材是由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构成的,既有编写者的总体编写意图,也有具体的单元组合要求,非教材编写参与者和执教者,有时难免雾里看花,以为增删或更换文章篇目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真可谓“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一套优秀的教材,其编写意图明确,单元要求鲜明,入选的文章语言规范,可读性强,又要符合适龄孩子的特点,颇为不易;诚然,现行教材还存在不少缺陷,诸如名家名篇的入选尚有待仔细斟酌,但批评者不能据此认为只需入选某位作家的作品,教材功能就完善了,反之则是教材的“缺陷”;如此简单化的评论只是“外行人”不谙门道的表露,将它视作“评论缺陷”也许并不为过。
一直以来,我们有些评论总给人隔靴搔痒之感,有例为证:近日一位教师调查了80名学生,竟无一人知道莫言,不知熟知莫言的评论家闻知此事是否吃惊?再想一想,平日里是否关心学生在阅读层面上的空白?在这方面语文教材未入选莫言作品,编写者自然应担“有眼不识货”的责任,但评论家的“慧眼”是否窥见了中学生与莫言作品的“脱节”?须知教材并非认识的源泉,学生的诸多认知是从教材之外的生活中获得的。有一句流行语叫“与时俱进”,在我看来,是指人的主观认识应随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不应囿于固有的思维模式而使自己的认识停滞不前,正因此,教材需要适时调整和补充,但这类调整的补充不应为了“追逐时尚”,这就是说,不论编教材或评论教材,决不能以“赶时髦”作为标准。“赶时髦”编就的教材,只能“时髦”于一时,决无长久的生命力,为“赶时髦”去评论教材的得失,则是患了“短视症”而给人以“功利”的把柄,更不足取,“与时俱进”与“赶时髦”是泾渭分明的两码事,将两者混同与稀里糊涂庶几相差无几了。
回到教材的选文上来,我自然赞同莫言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这是因为莫言是当代中国优秀作家的“标杆”,其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作品也有不少,但最终是否入选,我以为应由教材编写者定夺。如上所述,这须同教材编写意图和教材总体框架相吻合,我们对教材的评论也应把握住这一点,如果以“赶时髦”要求教材编写主体去“追逐时尚”,评论也就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如今,伴随着“莫言热潮”滚动,这类“评论缺陷”也在蔓延,以“不懂莫言”为名,把板子打向教材编写者,是其一;以“轻慢莫言”为由,把板子打向寂寞已久的文坛,是其二;以“宣传莫言”者自居,把板子打向教师乃至家长,是其三……此类完全不顾及客观事物已发生变化的所谓评论,对受众来说,又有多少说服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