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发达成员国与发展中成员国的分歧加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独立评估办公室发布报告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专门立项研究全球外汇储备积聚,以回应“主要股东”对左右中国汇率政策的无力感。报告写道,一些国家感到,在美国等主要出资国的压力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才开始专注外储课题。
一国外汇储备稳定增加,既可能因为巨额贸易盈余所致,同样可能缘于本币利率低估。美国长期指责人民币币值低估,以保护出口。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结论是,中国外汇储备规模是“推荐”水平的两倍,警告过度外储对全球金融稳定构成风险。独立评估办公室在报告中写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述研究结果“不具说服力”,因为它“只看表象不看原因”。
报告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无视一些国家积累外汇储备的原因,忽视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政策对金融稳定构成的威胁。其中,美国货币宽松政策致使美元超量供应,扭曲全球市场。
报告建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强调比外汇储备更为紧迫的问题,如全球流动性增长和资本流动不稳”。
新兴经济体外储规模过去十年间迅猛增长,希望能对全球资本流动设立金融缓冲,依靠自身力量摆脱金融危机。
美国《华盛顿邮报》20日评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中国的报告多次提及汇率政策时,焦点突然转移至外储,被视为帮助美国突出中国经济“失衡”问题,而非应对迫在眉睫的问题。
美国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大出资方,对这一组织董事会的重大决定有举足轻重的话语权。
卜晓明 (新华社供本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