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变化,看似波澜不惊,实则静水畅流。转型如此,改革也是如此。
上世纪90年代始,上海一跃成为改革开放“先锋”,经济增速连续引领全国;同时,也在发展中率先遭遇瓶颈,率先启动转型。站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上海更加谋定而动、着眼长远。
“四少四新” 彰显转型实绩
投资35亿元,定位高端研发。今年11月底,沪港两地上市的复星医药启动一个“航母”级项目,选址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
论商务成本,上海肯定不低。但复星的选择自有其理由:在研发基地周边,有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等创新机构可供合作,有诺华、辉瑞等一批跨国药企作为对标。“我们看好上海的世界级药谷氛围。”复星医药董事长陈启宇言简意赅。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已成为上海经济的主题词。上海市委副书记杨雄指出,科技创新为基础的产业变革正蓄势待发,以改革破解难题,以开放凝聚优势,上海必须牢牢把握时代脉搏,加快改善创新生态环境,才能更加从容地应对挑战。
在创新转型战略的指引下,上海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减少对投资、房地产、重化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四个依赖”。今年以来,上海开始收获“四大新绩”:
■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预计今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5万元左右,超过1.3万美元。
■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今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预计达到60%左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70%,并列为两大驱动力。
■服务功能实现新提升。今年前十个月,上海金融市场交易额同比增长30%,预计全年将达到500万亿元,上海集聚的各类金融机构超过1100家。
■人民生活得到新提高。近五年来,上海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1.2%,累计开工和筹措各类保障房6300万平方米。
先行先试 营造制度环境
转型一马当先,动力何在?
以上世纪90年代初浦东开发开放为标志,上海在全国率先建立土地市场、资本要素市场,率先对外资开放金融业、零售业。按照中央对上海“率先转变发展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上海快马加鞭,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个中心”。
根据自身发展阶段的变化,上海的改革始终没有停顿。为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上海在全国率先启动“营改增”试点,今年1—10月份,纳入试点的企业达15.2万户,试点企业和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整体减轻税负133亿元,小规模纳税人税负下降40%左右。行政审批改革持续推进,仅今年就取消调整审批事项88项,全力打造“透明度最高、效率最高和收费最少”的政府。国企改革拾级而上,国资证券化率2009年是25%,今年的目标是38%。不但为完善法人治理提供契机,也为将来可能的进退预留空间。
上海的改革扎实稳健,亮点频出。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认为,当前上海在改革方面采取小步快进的方式,努力营造制度环境,既减少了阻力和风险,累积起来又能产生质变。
如果说小步快进,体现的是上海的从容;绝不冒进,则显示上海的理性。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肖林说,有些国家层面的改革如社保制度改革,具有全局性、系统性、统一性,地方上应该同步推进,而不是先走一步。但有些涉及区域发展差异的改革如增值税改革,由于上海已形成了服务经济为主的特点,果断先行先试。
扩大开放寻求改革机遇
作为中国经济的“龙头”,上海的改革,固然是为了自身发展,但更要服务于全国大局。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还缺乏对全球资源的定价能力和配置能力。肩负重任,上海当仁不让。
对此,上海已有明确的目标和路径:以建设“四个中心”为契机,在扩大开放中寻求各种机遇,带动改革。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屠光绍说,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要以金融市场建设为核心,成为国际上金融市场种类和体系最健全的城市之一。在建设过程中,紧紧依靠中央政府在重大问题上的指导和协调,积极发挥地方政府在营造环境中的积极作用,服务全国,并与全国各地密切合作。
如今,在不断深化的创新开放中,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正扎实推进,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放大保税船舶登记、启运港退税等试点政策效应,提升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加快推出国债期货、原油期货的步伐,争取功能性项目落户,深化国际金融中心层级……周振华分析,通过持续深化的改革开放,上海作为“龙头”的内涵正发生积极变化:由以前的经济体量占优,转向功能和竞争力的领先。可以期许,龙头的改革,会带动整个龙身的飞腾;龙头的开放,将让中国和世界实现“零时差”。
这,是上海改革开放的目标,也是转型发展的真义。
新华社记者 姜微 徐寿松 何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