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招兵买马陆续展开
他们说:“中央电视台缺晚会么?已经够多了呀!”“文艺、体育、经济都有可能,但是新闻方面的人物评选,还要颁奖,这个……”“颁奖?经济或者体育方面,在外国是有先例可循的,我倒没听说过给新闻人物颁奖。”“感动?呵呵,今天要感动人可真不容易,你用什么来感动人?”樊馨蔓发现,这真是个有点烫手的山芋,但山芋总是热的时候才好吃。陈虻和朱波没有看错人。
这天,樊馨蔓在电梯里碰到了台里一位领导。只有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他还是问樊馨蔓:“听说你们要搞什么晚会?”樊馨蔓说:“是,是《感动中国》晚会。”领导很直接地说:“体育中心经济中心都有晚会,而且做得相当成功,你们新闻中心有必要吗?”樊馨蔓的回答也很干脆:“有必要啊。”
领导看着她笑了笑,又问:“有必要在哪里呢?”樊馨蔓说:“他们是体育人物和经济人物,是按行业和领域来分的,而我们是全中国的新闻人物,任何人都可以走上我们的舞台。”这不算是一个完美的回答,但那时候,她就是这么想的。樊馨蔓有点不平静。成败不要放在第一位,感动中国,无论如何都是件好事,是好事就应该坚持一下。
就这样,朱波和樊馨蔓开始分头筹备,他负责落实资金和人物,她负责节目方案。
朱波为《感动中国》约了不少同行,想要探听点消息。颁奖晚会虽然不是新鲜事,但是不带娱乐节目的晚会还基本没有,这个晚会该怎么做?谁都没主意。朱波在和不同人聊天中听到了一个名字:陈镭。他是活跃在中央电视台核心节目群的策划人。在樊馨蔓引荐下,陈镭加入团队,担任节目策划。
樊馨蔓很快为《感动中国》晚会找到了录音总设计,是她在《直播中国》合作了一年多的录音师陈晨。无论是人品还是业务,樊馨蔓太信任他了。陈晨总跟文艺部做大型节目,了解各路工作人员,也知道樊馨蔓什么性格什么要求,樊馨蔓托他去寻找舞美设计师和灯光设计师,要求是行业内的佼佼者,敬业认真。
活跃在《东方时空》各个栏目的大编导们陆续加入了,对他们来说,《感动中国》是任务,也是挑战。
骨干力量都在了,剩下的是阳光和养分。《感动中国》很快就要成长起来了。
很快,《感动中国》的旗帜树起来了,招兵买马陆续展开,队伍慢慢有了规模。但是队伍要向什么方向开拔,一直也没有消息。作为节目制片人的朱波忽然沉寂下来,连续几天没有开会,没有联络。他再出现在新闻评论部南院工作区的时候,又是满面春风,似乎信心满满。他约了策划人陈镭和总导演樊馨蔓。
如同一支军队的参谋长,陈镭需要了解节目真正的方向。抽烟,玩笑,八卦,在典型的电视人见面仪式之后,陈镭开宗明义问朱波:“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感动中国?”
朱波说:“三种人:一种是有贡献的大人物,顶天立地,说中国就得说这个人的那种;一种是勇敢的人,为了公众利益站出来不怕打击报复,天不怕地不怕那种;还有一种是有理想的人,为了理想什么都能放弃的。”
陈镭听后沉思片刻,说:“我总结一下,就是三类人———脊梁骨,反骨,一根筋。‘脊梁骨’就是说这人是中国的脊梁,戳得住,立得起,老百姓真心感念的;‘反骨’是天生叛逆,眼里揉不得沙子,看到不平就要冲出来,浑不懔;‘一根筋’就是有个想法非要实现的那种。是这样么?”这么一说,原本高大的人物形象忽然变小了,朱波觉得陈镭总结得对,很直观,但是似乎又不对。陈镭补充说:“当然,不管是什么人,都得是以公众利益、高尚理想为核心的,这样是不是就对了?”
朱波听得眼睛发亮,陈镭的表达,是用观众的眼光把这些人物重新描绘一遍,让人觉得亲切了。朱波隐隐觉得自己受到某种启发,似乎又发现了关于节目新的东西,一种和表现形式密切相关的东西。
樊馨蔓补充说,还必须有另外一种人,就是普通人,为了亲情、为了爱情或者别的坚持,默默地做一件事,一辈子做一件事的那种人。这是她从自己十多年关注普通人的纪录片工作中感受到的,普通人的情感最容易引起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