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8:阅读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12月2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外交部新来了女发言人
■外交部先后出任的5位女发言人
  11月16日,在外交部发言人、新闻司司长秦刚的引荐下,华春莹第一次以外交部发言人的身份,站到了公众面前。

  今年4月,姜瑜调任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副特派员后,外交部发言人中一度只剩下男性成员。而华春莹的“柔性”登场,也使这支发言人队伍再度延续了“女性传统”——她是1983年外交部发言人制度建立以来第27位发言人,也是第5位女性发言人。华春莹坦言,第一次走上发布台“很紧张”,但背后有很多同事的帮助,“今后还会努力,把中国的立场表达得更准确一些”。

  “她们这么会曝料!”

  11月19日是华春莹作为发言人的第一场发布会,参会的记者明显比以往多了不少。近20分钟时间里,她共回答了10位中外记者的提问,从奥巴马的亚太战略、加沙地带的紧张局势、伊朗核问题、中日关系,到十八大后中国的外交政策等等。

  会后,记者们纷纷围拢到华春莹身边。华春莹一边忙着收名片,一边和大家闲聊起来。发布会时,一位日本记者问到了中国海监船和渔政船连续进入钓鱼岛海域巡航的问题。会后,华春莹见到了这位记者,还鼓励他以后“多提问”。

  不过,当有人提起媒体挖出她大学时的绰号“迎春花”时,华春莹摆摆手,笑着说:“这个就不要关注了,真没想到她们这么会曝料!”华春莹已经在外交部工作近20年,现在的职务是新闻司副司长。之前,她主攻欧洲事务,在欧洲和新加坡都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华春莹对外交事业的执著,从她的学生时代就初见端倪。

  1970年,华春莹出生在江苏淮安的一个干部家庭,父亲是原淮阴县(现为淮阴区)纪委书记,母亲是原淮安市清河区政协副主席。尽管家庭条件优越,在她高中班主任高从平眼中,从小在县委大院长大的华春莹从没流露出“优越感”。

  1988年,华春莹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被南京大学外文系录取。像所有的大学女生一样,华春莹她们寝室熄灯后也常开卧谈会,大家谈谈感情,谈谈烦恼。“华春莹总帮着出点子,说得头头是道。”她的大学舍友周丹丹回忆,“当时,我们都觉得她志向远大。宿舍里,她是唯一一个大学里没谈恋爱的,把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华春莹的“绰号”正是由周丹丹曝光的。她说:“大家都喊她‘迎春花’,因为她的名字倒过来正好是‘莹春花’嘛,而且她的生日也在4月。”毕业时,华春莹选择了外交部。当年,南京大学整个88届学生中,外交部仅录取了华春莹一人。

  着装也会看心情

  在我国,外交部发言人中一直不乏女性身影。在华春莹之前,已经有过4位女性发言人,她们分别是李金华、范慧娟、章启月和姜瑜。

  章启月在之前接受采访时提到,发言人这个角色对女性来说可能更复杂一些,比如服装,至少每次都要换颜色,还要点缀些小饰物。“男性发言人中午可以休息会儿,但我从来不休息。”章启月说,“我要花时间化妆啊,吹吹头发啊,不能马虎。”有时,章启月也会给自己做“形象设计”,衣服的颜色会考虑到发布会的气氛,气氛欢快一点的时候,就穿得鲜艳一些。她透露,有时候甚至也会看心情,比如天气阴沉的时候,会穿得明快些,“给自己提提气”。

  近30年来,发言人制度在形式上也发生了不少变化。比如,以前发言人是坐着的,现在是站着的;以前只管发布,不管问答,现在每次都要问答;以前限制发布时间,现在不限时间,一直问到最后一个问题为止。

  目前,外交部共有3位发言人,由新闻司司长和两位副司长兼任,实行轮流发言制,一般1至2个月轮换一次。为了准备发布会,发言人每天都要阅读大量报刊等信息,收听收看各国电台、电视。

  孙玉玺在1998年至2002年间担任外交部发言人。他记得,当时每天6点就要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收音机调到BBC,或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迷迷糊糊听一阵后,再背背政策,到7点15分了,就赶着班车去上班。一进办公室,第一件事还是开电视,边看边想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新闻事件,记者会从哪个角度提问,该如何回答,有时会和同事商量,有时直接问相关部门要口径,准备答题。

  尽管准备得很充分,有时,发言人还是在现场给人留下念稿或是背稿的印象。对此,在上世纪90年代担任外交部发言人的吴建民的原则是,“如果这个问题是我原来准备的,我就念,不丢人啊。”

  吴建民说:“发言人不是领导人,发言人经授权发言。不过,要是遇到之前没有准备的问题,发言人就要作出判断,不了解情况就贸然回答问题,那是自己往火坑里跳。”

  新闻司里的“口径处”

  无论是华春莹口中“背后的同事”,还是孙玉玺提及的“要口径”,都意味着外交部发布会显然不是一个人的事。发言人站到了台前,而台下,是一整个团队的全面支持。

  外交部新闻司下设新闻发布处,也称发言人办公室,每周五次的外交部新闻发布会就是由他们协助发言人组织和准备的。

  据媒体报道,这个办公室有十几位员工,平均年龄也就是二十四五岁,工作特点高度一致——就是紧张。每次发布会前都像“打仗一样”,走路得小跑,说话没时间慢条斯理。据说,在这里工作时间长了,慢性子也变急性子了。有一次,该处一位领导正在昌平与朋友聚会,突然接到电话,说俄罗斯总统辞职了,外交部要发表讲话。不得已,他只得向朋友告别,从100多公里外的地方赶回外交部加班。

  除例行记者会外,发言人办公室还会通过电话、传真等方式回答国内外媒体的提问。这时,就轮到办公室的其他工作人员以发言人的名义向记者回答提问了。此举常被外电称为——一位不具名的外交部发言人。

  发布会开多了,办公室也总结出了一套“规律”。首先就是要弄清楚哪些记者会出席发布会,所谓知己知彼。一般来说,国内记者关注的自然是国内问题;最难“对付”的是西方记者,他们的问题涉及面很广,除了外交外,还关注中国的政治、社会及经济议题。

  另外,虽然记者的提问角度难以捉摸,但一般不会超过大国关系、热点事件和突发事件。当然,最受关注的还是敏感问题,这种话题的提出会有重复性,一旦形势发生变化或国际上有新的外交动向,就该考虑与此有关的话题会被旧事重提。

  除了发言人办公室外,外交部各个部门,甚至其他部委的相关部门都是发言人的强大“后盾”,他们每天都会按要求,为发布会提供背景资料,准备相关口径。

  口径,就是回答的尺度。国家领导人出访时,针对敏感问题如何表态,都由办公室准备和提供各种口径。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在国内举行记者招待会时,凡涉及外交的,也由他们把控说话的“尺度”。外交部里有人开玩笑,整天口径口径的,不如把发言人办公室叫“口径处”好了。

  在发布会前,多准备、勤准备总没坏处。2006年,姜瑜首次担任发言人前,仅背景资料就记了厚厚一本。她回忆:“当时德国正在举行世界杯,我不是球迷,不过担心记者会问到,我连世界杯的问题都准备了!”摘自2012年第32期《看天下》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民生十访 ”走转改年终特别报道
   第A11版:冬令热线
   第A12版:科教卫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法治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财经新闻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新民环球
   第A29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30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31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3版:休闲/全家乐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观代家居
   第B10版:现代家居/实用谋划
   第B11版:广告
   第B12版:广告
   第B13版:广告
   第B14版:广告
   第B15版:家装之窗
   第B16版:专版
   第B17版:专版
   第B18版:专版
   第B19版:广告
   第B20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21版:E生活/数码生活
   第B22版:E生活/移动世界
   第B23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4版:生活
   第C01版:广告
   第C02版:品牌专题
   第C03版:新尚专访
   第C04版:名表风尚
   第C05版:男士部落
   第C06版:名牌橱窗
   第C07版:名品资讯
   第C08版:城市品质
   第C09版:现场表情
   第C10版:走近大牌
   第C11版:新尚假日
   第C12版:创意单品
   第C13版:美容扮靓
   第C14版:标志产生
   第C15版:秀场故事
   第C16版:明星潮事
外交部新来了女发言人
广告
广告
新民晚报阅读B08外交部新来了女发言人 2012-12-21 2 2012年12月2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