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4:教育周刊/特别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上海交大首届科创班——~~~
上海交大首届科创班——~~~
上海交大首届科创班——~~~
上海交大首届科创班——~~~
上海交大首届科创班——~~~
上海交大首届科创班——~~~
上海交大首届科创班——~~~
上海交大首届科创班——~~~
     
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交大首届科创班——
本科生跟着导师做课题
易蓉
■ 大学应该营造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创新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事件回放】

  今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首次探索在苏浙沪实施“自主选拔科技创新潜质人才”,最终14名考生经过报名、资料审查、面试、特色测试等环节,从300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首批“创新潜质人才”。

  【新闻追踪】

  这14名学生根据志愿和个人学科特长进入对口学院学习,同时交大教务处为他们设置了一个虚拟的班级,配备专人管理对他们的学业进行指导。目前,首批学员进入“导师配对”阶段,已有不少学生经过双向选择找到心仪的导师并开始了可续研究工作。

  对生命科学情有独钟的蔡知见高中时凭自己的研究成果获得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入选创新潜质人才班,小蔡找到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张大兵教授成为自己的导师。张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在小蔡的眼里,张教授总是热情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问,课题研讨、讨论修改论文,不容半点有误。

  交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大一新生田哲毅,是天文爱好者,高中时参加杭州高级中学天文社每天观察无垠的星空。入校后最令他欣喜的是可以自由选择研究领域,进入任何一个导师的团队。今年暑假,小田在瑞士旅游时看到琉森湖清澈见底的水流,感触颇深。明年大二时,小田将选择一名导师加入科研团队。“水污染”是他倾向的研究方向。

  和小蔡、小田一样,入选首批科技创新潜质人才班的“新生”们正一边在各自的学院适应大学生活,一边在自由的氛围中摸索未来研究的方向。

  本报记者  易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广告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民生十访]走转改年终特别报道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评论
   第A08版:要闻
   第A09版:要闻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冬令热线
   第A12版:民生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目击
   第A15版:法治新闻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专版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实验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3版:广告
   第B14版:汽车/年度评选
   第B15版:汽车/年度评选
   第B16版:汽车/年度评选
   第B17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8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9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20版:广告
   第B21版:教育周刊
   第B22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23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4版:教育周刊/特别报道
   第B25版:教育周刊/特别报道
   第B26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7版:人才
   第B28版:职场方圆
   第B29版:职场方圆
   第B30版:广告
   第B31版:广告
   第B32版:彩票看点
本科生跟着导师做课题
高考成绩成最低分数线
“大鼻子”上路常遇“急性子”
热门专业曝出就业冷门
“好学校”建到学生家门口
跑少一点成无奈选择
“上海爸爸”在藏“授业”
一半在海上 一半在课堂
新民晚报教育周刊/特别报道B24本科生跟着导师做课题 2012-12-26 2 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