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这一大学校园常见的运动锻炼形式今年却引来了前所未有的争议。今年11月,华中科技大学在学校运动会上取消了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项目,引来各方热议。就这一事件,本报采访沪上多所高校的体育教师,11月14日刊发报道《学生长跑锻炼要学会“自我保护”》,高校体育教师的主流观点是:取消长跑比赛是为了避免参赛学生“受伤”,这种说法是因噎废食,高校仍应坚持让学生参与长跑锻炼,当然,学生要学会“自我保护”。
【新闻追踪】
东华大学体育部负责人陆湘群老师正在做一个关于学生长跑项目的调研。她介绍,东华早将女子3000米、男子5000米排除在校运会之外,与此同时,学校则每年举办两次3000米长跑活动,学生主动报名,规定30分钟内慢跑跑完全程,就可获得课外活动成绩,学生参加很踊跃,每次都有1000多人参加。陆湘群认为,传统的学校体育测试以要求速度为主,现在则多采用“限时跑”,即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只要完成跑步距离就可以了。学生只有坚持长时间的跑步练习,才能达到增强心肺功能的目的,这并非竞技比赛中冲刺式的跑步。
然而,仅仅过了半个月,就是在东华校园,发生了一起意外:东华外语学院一名本科生,在参加1000米体能测试跑到达终点时突然倒在地上。同学和老师急忙上前搀扶,但他已不省人事。赶到的120急救人员将这名学生紧急送抵第一人民医院松江分院接受救治,未能挽回这名年轻学子的生命。
与长跑猝死事件相对应的是我国大学生体质不断下降。对此,有人提出,越是体质下降,出现长跑意外,越是要鼓励学生从小跑步,增强体质。然而,有专家指出,当前中国学生体质下降,并非是一句“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那么简单。眼下学生的生活环境与20多年前大不相同,他们锻炼时间有限,而且长时间睡眠不良;大学,他们又与电脑为伴。在上海,传统的里弄已经消失,有关部门一直努力恢复“弄堂游戏”,却成一纸空文。在这种背景下,让学生跑少一点、甚至不参加长跑也许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