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开始,上海各代表队的运动员已投入冬训,残奥冠军们也在休整仅一个月后就重回热火朝天的训练场,备战2013年世界聋奥会以及各项目的国内锦标赛,争夺2014年各项目世锦赛和2014年亚洲残运会的入场券。
市残疾人体训中心训练科科长黄鹏告诉记者,残奥会结束后,坐式排球和轮椅击剑等队伍都注入了“新鲜血液”,分别增加了三五个不足20岁的新人,拉低了队伍的平均年龄。这些新人的身高等条件较好,有些还有运动基础,具有很大潜力。不过,在挑选后备力量时,教练们也碰到了一些难题。
去年,体训中心已在上海各区县“撒网”,但效果并不理想,例如竞速轮椅等项目看中七八个好苗子,但经过不断做工作,仍只有三个人愿意来试训。教练们发现,上海残疾人总数较少,保障水平相对较高,青少年基本在学校就读,成年后也比较容易找到就业岗位,所以,大多数家庭不愿意孩子吃苦搞体育。还有些家长对残疾人体育项目有误解,担心训练会加重孩子的残疾程度。
因为上海本地后备力量缺乏,体训中心不得不放眼全国选拔人才。目前,能够找到的“外援”都集中在西部地区,当地的残疾青少年及家长对来沪从事竞技体育十分积极。汶川地震后被截肢的四川女孩唐雪梅2009年来沪后,训练刻苦,进步神速,虽然今年才18岁,但她已入选国家队,参加了2010年亚残运会和2012年残奥会。去年,体训中心挑选了五六十人来沪试训,经筛选目前留下12人。
黄鹏表示,“外援”占半壁江山的情况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普遍存在,今后,“外援”在上海队中所占比例可能继续增加。他希望上海家长消除误解,支持青少年投身体育。据他介绍,残疾人体育训练负荷小于健全人,而细致的分级比赛制度更确保不会存在超负荷情况。多年来,不仅没有选手因参加体育训练而加重残疾,相反,还有一些人因此促进了康复,这在田径的跑跳项目中尤其明显,一些原先走路“软趴趴”的选手,退役时已走得很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