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堂”到“地狱”
屠海鸣介绍,天水围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区,离市中心中环大约25公里。1987年香港政府开始规划,想把它发展为设计完善的新市镇,面积220公顷,目前人口28万。
“一踏入天水围,幢幢30多层的高楼,千屋一面,但居住环境非常优美。”屠海鸣的描述突然一转,然而,从这里爆出的新闻像“地狱”一般:领取“救济金”个案第一,自杀第一,离婚第一。屠海鸣认为,其中原因值得思考,更值得借鉴和警醒。
规划配套落后埋隐患
据屠海鸣透露,1998年起,“天水围”成为香港向底层居民大量供应住房的重要地段,人口暴涨到20多万,大多数都是新移民家庭,收入很低。原来设计的警署等设施,因财政问题取消。这里没有公园,许多地方长期没有路灯,唯一的政府诊所,要步行半小时后,才能看到病。
屠海鸣认为,天水围的问题在于:城市规划落后,社区管理滞后,治安、卫生等问题严重,低收入人群集中,居住状况较差,没有制订紧贴人口增长的地区福利计划。居民缺乏充分的就业空间、就业引导和金融支持,很长时间没有规模化的初等教育体系,迄今还没有中、高等教育体系等。
关注大型居住区管理
屠海鸣委员的大会发言,也是很多政协委员共同关注的话题。据民进上海市委调研发现,目前上海已经在近郊建成了6个大型居住社区,规划住宅总面积704万平方米,约9万套。到2012年底,入住户数已达到4万户左右。正在建的也有不少,其中仅松江的4个大型居住社区一旦完全建成,导入人口就达50多万。
随着部分大型居住区建成和管理的展开,一些问题也正在显现。比如,公建设施配套不够完善、公共服务跟不上需求、空置房和出租率居高不下、入住人员信息不完整、管理服务难到位等。
如何加强和创新大型居住社区的管理?市政协委员居洁提议,要充分考虑到大型居住社区中老弱病残者多、人户分离严重、生活垃圾处置等实际情况,避免出现大型居住社区规划建设千篇一律、设计标准脱离实际的情况,同时加大大型居住社区建设管理资金转移力度。
市政协委员文军建议建立完善区域网格化和信息化管理体系。人口集中入住初期,公安、居委、物业联合即时登记入住人口、租房人员信息,加强实有人口管理,根据真实信息,提供针对性的管理与服务。
本报记者 潘高峰 江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