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银行家好吃,会吃,因其公私酬酢繁忙,多少事都是在餐桌上谈定的,自然练就了他们食不厌精的舌尖功夫。
说起来,上海金融业的起步,还真与银行家的餐桌有关。1915年金融界新春宴会上,时任上海中国银行副经理的张嘉璈,与浙江地方实业银行副经理李馥荪、浙江兴业银行常务董事蒋抑卮、浙江兴业银行董事长叶揆初等同席,相谈甚欢。张嘉璈向其他银行家提议,不如每天中午大家一起聚餐,可以借此交流信息,共议前程。这一建议得到各位银行经理的赞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陈光甫自告奋勇,邀请各位经理每天中午到他银行的小餐厅聚餐,不用说,餐是形式,聚是目的。
其时上海的华商银行仅10余家,参加银行午餐会者有七八家,实际囊括了所有上海的重要银行。这些银行负责人边吃边谈,以吃助兴,以谈为主,席间敲定了几件大事,其中最重要的,是欲效仿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的上海外国银行公会,成立华商银行自己的上海银行公会。但苦于缺乏会所。午餐会上,有两种意见,一是购地新造,二是购买房产,后经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董事长庄得之推荐,购得英租界香港路4号一处房产。1925年7月,该处新造大楼作为会所,使银行家们有了自己的活动之家。上海银行公会成立后,各地同业纷纷仿效,北京、天津、汉口、蚌埠、杭州等地先后设立银行公会,而上海无疑提升了作为全国金融中心的地位。
这些银行家有比较一致的特点,即富有抱负,接纳欧美民主思想,具有新式银行专业知识。张嘉璈与李馥荪、钱新之是日本留学派,陈光甫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是留美派的新式人物。蒋抑卮、叶揆初虽非国外留学派,但都“对于银行经营,善能迎接潮流”或“博览译书,富有欧美日本财经知识”。所以另一位银行家徐寄庼曾说,银行午餐会是上海银行家的“精神结合时代”,奠定了近代金融业团结应对的精神基础。
不过,银行家们也赴过鸿门宴。上海辛亥革命后,沪军都督陈其美认为上海中国银行经理宋汉章捐款不力,在今万航渡路华阳路处的小万柳堂,派人设宴招待他,要他非到不可。宋汉章以为此地系租界,陈其美不敢怎样,不料他进门后,刚坐下准备就餐,有人一声口令,埋伏在房子后面苏州河上小船内的士兵,立即冲进屋内将他绑走,史称“小万柳堂事件”。宋汉章被关押20多天,并不松口,陈其美在社会舆论压力下,虽然未收到一分钱,也只好让宋重获自由。经此一案,宋汉章声名鹊起,也彰显了银行家的独立精神。南京政府上台后,蒋介石一味敲诈勒索,使银行家们感到难以承受。1927年7月5日,蒋介石再次宴请上海银行家,开口仍是要钱。历任四届银行公会董事的李铭,当即站起来,表示如此“杀鸡取卵法”,并非长久之计。蒋介石不为所动,银行家沉默以对,双方关系从此变得若即若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