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多此一举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有的高校把自主招生弄得“神秘兮兮”,而有的高校则对自主招生仿佛越来越底气不足。某高校的招办主任直言,现在的自招就是劳民伤财。自主选拔录取招生计划只占当年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计划的5%,但为了这区区5%的人,命题、组织、阅卷却要动用各校相当的人力和物力,到头来这些考生还得过6月份统一高考的关,真有点多此一举的感觉。
据悉,已有高校向教育部建议,索性统一组织一场自主招生笔试,但遭教育部断然否决。因为这会演变成又一次“小高考”,有悖自主招生初衷。
“那为什么不能像美国等国家那样,以高中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入学的申请资格呢?”对记者这一疑问,华东师大招办主任周鸿说:“不可能,因为目前上海高中的学业考是分段进行的,截至目前,语文、数学、外语等三大主课还未开考,怎么衡量得出高中生的真实学业状况?”
档次早已分好
让高校自主命题,考什么、考到怎样的难度,自然也会对高中教育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三大联盟”的笔试要等到下月中旬,复旦的“千分考”也要明天才举行。因此,今天率先登场的众多高校自招笔试,已被打上了“第二集团军”的色彩。据记者从一些考生口中了解到,他们所在的高中一般也是按名次先后,给学生发放不同层次高校自招推荐表的,以求得最大录取可能。一般来说,没有一本实力的学生是不可能获得一本高校自招考试资格的。“是什么档次就进什么大学”,高中老师会对此拿捏得非常准确。恰如周鸿坦言,能过自主招生关的学生,大多也能凭最后的高考成绩被录取。
抢跑一个学期
把高校自主招生移到高考以后的呼声已经喊了多年,但一直光打雷不下雨。由于这两天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在新学期开始不到一周举行,也招致新的诟病——市教委现正强调小学“零起点”教学,但居基础教育最顶端的高三年级,却不惜在所有高中学业考试尚未完成的情况下,急急忙忙让学生“考大学”,迫使一些高中提早整整一学期完成教学,也难怪一部分学生要从小学一路“抢跑”到高中。
减负,到了高考关头就无奈变成元宵节明晃晃的圆月,可望不可及。怪谁?
本报记者 王蔚(相关报道见A3版·科教卫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