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国家艺术杂志/博物剪影
     
本版列表新闻
~~~——与大都市共生的美术馆
     
2013年02月23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升华一个城市文化迎接更多陌生来客
——与大都市共生的美术馆
魏莱
■普拉多博物馆内清静肃然的气氛,同样代表了这个城市的人和生活品质金易衣摄
■历史的建筑遗迹一路走来,为现在的大都市创造了艺术环境和城市记忆,建立了标志符号             兰翔 摄
■马德里当代艺术博物馆,由百年历史的发电厂改造而成,为城市成功地保留了历史遗存       陈钟 摄
■普拉多博物馆外景一看就是由历史遗迹改造而成,她让观者更多地从城市历史和记忆中去品味文脉和自然环境        金易衣摄
■马德里索菲亚艺术中心,城市文化的一个地标姜锡祥摄
  ◆魏莱

  在注重生活情调又有审美追求的上海人中,周末去美术馆看展已经成了一种时髦。近两年文艺风渐盛,看展人群中也不乏资深票友,扛着长枪短炮回去立即在网上发布感想评论,一些有见地的家长也开始带孩子参加美术馆的画画、手工等艺术启蒙活动,甚至做美术馆志愿者,也成了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最热衷的义工选择。

  美术馆应平易近人为市民带来享受

  在这样的形势下,美术馆对于城市日渐举足轻重。2012年终,上海美术馆结束了历史使命。中华艺术宫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向公众敞开了大门。其他私立美术馆,也愈渐走出鲜明的个性:由港商投资,以当代艺术与涵盖摄影、动画、设计、珠宝等领域的应用美术为主打的上海当代艺术馆(Moma),通过商业路线为市民带去平易近人的艺术体验;一直致力于推广中国当代艺术的民生美术馆,由民生银行支持,给相对知名度较小,但理念鲜明有坚持的个人、团体艺术家,提供展示的平台;由收藏家夫妇投资,展示他们所收藏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龙美术馆,新近开张,馆藏中数目众多的“红色经典”作品引人注意……

  其他上海的公立、私人美术馆、博物馆已不胜枚举,新的仍在不断破土发芽,那么足以担当上海地标的,可以承载上海文化特征,甚至达到吸引游客流量的,是哪一座?当然,美术馆事业在上海还未如国外一样达到成熟阶段,那么,不妨看一看国外的案例,来理解美术馆与城市之间的真正关联。

  美术馆是艺术中心也要是创意中心

  诞生于1977年的法国蓬皮杜国家文化艺术中心,前不久刚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联合举办了“电场:超越超现实———法国蓬皮杜中心藏品展”。在今天的普通参观者看来,这样的馆藏,仍是前卫的。可想而知,在以优雅精致著称的巴黎,当时它的横空出世,所能引起巨大的争议与不解。那么,为什么在巴黎已有卢浮宫与奥赛博物馆的情况下,法国政府还要再兴建一所从外观到馆藏都算得上空前绝后的美术馆呢?起因源于时任法国总统的乔治·蓬皮杜,在1968年法国刚经历席卷全国的“五月革命”后,敏锐地意识到民众必须在文化上找到新的出口,必须建成“既是艺术中心也是创意中心,将美术与音乐、电影、书籍、视听等其他艺术形态关联的现代美术馆”。于是几年后,由意大利与英国建筑师联合设计,以充满工业气息的暴露钢管与悬挂于外墙的玻璃通道组成的“庞然大物”于巴黎塞纳河右岸横空出世。

  蓬皮杜是设立收藏抽象派、印象派、立体派、野兽派、超现实主义等各派现代美术作品的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还拥有工业设计中心、公共图书馆与音乐研究所,门前的空地更提供给卖艺者做自由表演,这样的前卫意识与革新,也能在拥有最深厚法国文化传承、却充满自由观念的巴黎中孵化成长,也只有蓬皮杜,能够代表巴黎,乃至法国的新思潮新文化。从开馆到今天,蓬皮杜不仅成为了法国的现代文化标志之一,更为巴黎带去了络绎不绝的朝圣游客。

  美术馆本身可以成为一种环境艺术

  再看日本的直岛,这是一座三面环海、风景秀丽、只有4000人口、原本无任何特色的岛屿,却在2008被英国《Trave1》杂志评为“全球接下来应该去的7个地方之一”,原因就在于直岛上于近年建成了BenesseArtSite(贝尼斯艺术之地)和直岛地中美术馆两大艺术地标。在精心规划下,这两处艺术中心与岛内的纯粹无污染的自然环境与传统民居有机融合,加上馆内、岛内陈列的包括莫奈、草间弥生在内的名家画作、雕塑作品,使得直岛自身成了世上罕有的一座“环境艺术岛”。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艺术项目并不是政府的文化建设项目,而是日本最大教育集团Benesse(原株式会社福武书店)投资建成。集团邀请以混凝土极简建筑与自然光线配合闻名世界的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担当美术馆设计,而他基于“人与自然环境”思考,因保存濑户内海美景的目的,将美术馆完全埋于地下,仅留下方形天井,成为自然光来源。在860平方米的混凝土中空地下建筑中,细细品味以4幅莫奈的《睡莲》与灯光艺术家JamesTurre1奇幻的“NightProject”为代表的名作,漫步于以《睡莲》为蓝本的花园,这座美术岛完美地为美术馆赋予新定义:美术馆不一定是艺术博览会,美术馆本身,也可成为一种环境艺术。

  美术馆要体现城市居民的意识形态

  其他世界各地知名博物馆,如纽约商业与艺术结合的最佳代表,由洛克菲勒家族投资,3度易址,一次次成倍扩张,单2008年艺术商店销售额就超1亿美元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成功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它们能够凝炼城市的文化特征,借由美术馆外观设计、收藏倾向,与功能设置恰如其分地向外界展现。

  没有一座成功的美术馆能够独立于它所扎根的城市,即使是私人投资的美术馆,体现的也是城市居民的意识形态、审美倾向与艺术追求。美术馆与城市始终是一种藤缠树的关系,它需实现的不止是艺术上的成就,更为重要的使命是,升华一个城市的文化,作为它的标志,迎接更多陌生的来客。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科教卫新闻
   第A04版:民生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中国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国际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服务指南
   第B03版:财经/大势分析
   第B04版:财经/投资理念
   第B05版:财经/百姓沙龙
   第B06版:财经/投资基金
   第B07版:广告
   第B08版:拍卖指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10版:国家艺术杂志/博物剪影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城市记忆
   第B12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
   第B16版:连载
升华一个城市文化迎接更多陌生来客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博物剪影B10升华一个城市文化迎接更多陌生来客 2013-02-23 2 2013年02月2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