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源,一个“源”字就概括了它的意义,它是外滩的发源。一个半世纪后,反观上海开埠以来的发展,除了殖民割地造成的伤痛,却也将现代文明的种子播撒在了当时已然封建腐朽的土地上。再见外滩源,仿佛又让人忆起了上世纪那个饱经风雨的大上海,开放前卫又饱经沧桑。这里的建筑和色系,必然是美术家和摄影爱好者“到访”的地方,青年画家王富强就是众多“粉丝”中的一位。
[梦回大上海历史风貌换新颜]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那个大上海,动荡却令人着迷。那是一个传奇的时代,在残酷的压迫下,中国人却坚强地站了起来,无怪乎每年都有那么多以大上海为背景摄制的电影、电视剧涌现,无怪乎张爱玲字里行间的老上海味道至今仍受人追捧。
最早在外滩源建造的原英国领事馆是如今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的先驱。如今到外滩源,还能看到经过翻建的领事馆原址,不过那里经过重新开发,焕然一新成了一条景观街。
正如上海的蓬勃发展那样,这里虽然还保留了十几处洋房,但已看不到多少历史遗留下的创伤。不过在已改名为“外滩源壹号”的原英国领事馆旁草地上,20多棵平均超过百岁的古树却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它们仍然充满生命力,丝毫不见老,似乎让人觉得那种熟悉的气质仍存在着。
[印象老洋房多少楼台烟雨中]
一幅幅油画仿佛让人置身于梦境中,那熟悉的老洋房、小弄堂,是记忆中的外滩源,看久了,又让人觉得这也像是儿时住过的地方。外滩源不仅是一段历史,也承载着一代代在上海生活成长的上海人的乡情。后印象式的画风与记忆中朦胧的画面是那么相似,不记得窗是什么样子,不记得门前有什么摆设,却清楚地记住了年少时的点点滴滴,平凡的小事回忆起来都是那么美好。
时代在变,上海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我们无法留住一个亘古不变的外滩源,但我们可以用画笔,用相片,甚至用文字来保留外滩源的印象,来纪念记忆中的大上海。各路摄影家、艺术家们仍会时不时地去现在的外滩源拍摄、创作,也许过个二三十年,这些作品也将成为又一代人心中最美好的“外滩源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