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出国,都不想赶时髦去争购名牌奢侈品,却也总会想买若干实用品和纪念品,当然是要有异域特色、当地生产的东西咯!于是便养成了特别留意商品标签,查看产地的习惯,久而久之,竟变为一种嗜好,无论是否购物,一进商店、超市就忙着翻检各种商品的“出生证”。其中最大的发现,莫过于“MadeinChina”(中国制造)的比例越来越大!多年的观察考据实践,也让我“练就”了鉴别商品是否MadeinChina的小本事,八九不离十地判断正确。
十六七年前初次出国,购物时还很少见到MadeinChina,相中便可买单。尤其是计划送给亲戚朋友的礼品,说起来总是国外带来的,当然是要“Madeinxx(国)”呀!而这些年,这样的随心所欲渐渐地行不通了,稍不留神就将“MadeinChina”又搬回中国去,假如是为人代买或赠礼,朋友还以为是我在忽悠人呢!
可是,如今“MadeinChina”是数不胜数、“防不胜防”啊!前几年有一回,太太选定一款打折的皮大衣,见标签上有“CANADA”(加拿大)的字样,便欣然买下。回家一看,原来是“加拿大设计,中国制造”!去年冬季到美国时穿得太厚,热得受不了,就决定买一件茄克衫。可兜遍偌大的购物中心,看得上眼的都是MadeinChina,好不容易选了一件美国品牌而由亚洲其他国家生产的上衣。倒不是“崇洋迷外”,实在是觉得在域外买国货再带回国有点怪怪的,心里不爽。所以,有时甚至会希望那些中意的商品别贴“MadeinChina”的标签!
其实持如此心态的中国人岂止我一个?在美国波士顿一个集巿的摊位前见到一个告示:No“MadeinChina”here(这里没有中国商品),或许就是迎合某些中国游客的心理需求。前些年在北京听时任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的姚景源先生做报告,他说当初出访美国时,儿子要他买一只火箭队的篮球回去。不料他踏破铁鞋寻寻觅觅,发现美国出售的篮球全都是MadeinChina。无奈之下,他买了一只篮球,充足了气带回家,对儿子说,这篮球是中国制造的,但空气是美国的,也算满足了儿子的心愿。
对于我一进商场就探究“MadeinChina”,女儿女婿大不以为然,一致认为我迂腐颟顸,只要商品性价比高,自己喜欢,管它哪里制造的呢!再说,中国商品走向世界,不值得高兴么?中国人买中国货促进中国商品的消费岂非好事?何况不少在海外销售的国货,国内根本买不到。为让我转换脑筋,统计专业科班出身的女婿重振还特意捜索到一份统计资料给我看:中国制造的鞋占全球的63%,手机占70.6%,太阳能产品占74%,空调、节能灯占80%,个人电脑占90.6%,……若说如今世界市场上中国制造以海量计,想必绝非夸大之词吧!
我承认自己的“MadeinChina观”是该刷新了。而“MadeinChi-na”的内涵也已升华,诚如有专家认为,应该让“MadeinChina”愈来愈多地向“MadebyChina”(在中国制造)乃至“CreatedinChina”(中国创造)转变,至少兼而有之。不过,高品质的中国制造终究是为中国亮名片、树品牌、打旗帜,也是中国人的颜面啊!最近去古巴,无论在偏远乡村还是首都哈瓦那,随时可见满载乘客驰骋八方的旅游巴士都是中国制造的大中型客车,著名景点前往往一长溜停靠着气派的中国客车,可谓蔚为壮观,威风凛凛。而让人困惑和耿耿于怀的是,“宇通”大巴的车体上车厢内,惟有“Yu-Tong”和“中国宇通”的汉字,而“金龙”车上则仅见“KingLong”,无一汉字,二者均未标注“MadeinChi-na”,一副“天下谁人不识吾”之架势。试想,除了中国人,有几个老外认识这几个汉字、晓得这巴士产自中国?为啥不把“MadeinChina”堂堂正正地印刻在车身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