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孙女动议赴美国
董鼎山,是我的亲二哥,今年已92岁高龄,比我大10岁。1947年他赴美留学,至今在美国工作和生活。
他偕瑞典籍妻子蓓琪和美国籍女儿碧雅,于1978年第一次回国探亲起,直到2002年他80岁为止,曾数十次回国。他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就开始了他的中美文化交流工作,写文章、讲学、座谈、采访、带领美国新闻工作者访华、应邀担任拍摄影片顾问等等,其间出版了数十本相关的书籍,如《天下真小》《纽约客书林漫步》《留美五十年》《最后的罗曼史》等等。难以忘怀的是,2002年我们兄妹俩在上海图书大厦同桌一起签售各自的新书(我的是《域外拾零》,他的是《温馨上海,悲情纽约》),成为当时文化界的一件新闻。
2002年那次回国以后,由于他年事已高,又有疾病缠身,就再也没有回国。虽然,我们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保持着很频繁的联系;但是,我们两人从来没有想过,10年后我们还能再次见面。
事情是这样的:2012年10月,我在旧金山留学已读大三的孙女寒假不回国了,她知道我们总是担心她在外的一切,所以希望我们去旧金山过春节,亲身了解她在旧金山的学习生活情况。她知道我们喜欢坐邮轮旅游,还安排了一次邮轮旅行。再有,就是可以到纽约看望二哥一家。
于是,就有了一次我们全家6人,于今年2月去美国探亲和旅游的机会,也就有了与二哥和他一家极其难得的重逢。
2与二哥约法三章
当旅行准备一切就绪,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二哥时,他和他全家非常高兴。二哥后来说,他和二嫂蓓琪天天计算与我们相见的日期,越是临近见面的日子,他们越是兴奋不已,以致往往夜里难以入眠。
然而,对这次见面我从一开始就有点担心,出发前更加疑虑重重。因为二哥夫妇已是耄耋老年,身体状况今不如昔。二嫂蓓琪去年又在马路上摔了一跤,住院一个多月,现在外出要靠助行器;而二哥去年突患一次小中风,也曾住院治疗,亏得没有留下后遗症。所以,去看望他们,我实在害怕会让他们身心受累。可是,彼此想相聚的愿望是那么强烈,有什么可以阻挡呢!
我先发了电邮,又打了电话,对二哥夫妇约法三章:第一、不要蓓琪准备茶点,彼此都不准备礼物;第二、我们只坐20分钟或最多半个小时就告辞;第三、如果他们感到疲倦,绝对不要勉强作陪,可以立即下“逐客令”。
对于约法三章,二哥没有回应。其实,我心里也明白,这样的约法三章在至亲之间,很难实现。
3全是他滔滔不绝
在旧金山看望了孙女,到新奥尔良上邮轮游览了西加勒比海后,纽约是我们这次美国之行的最后一站。女儿通过网上选择的酒店,特意距离二哥家近些,只有7个街口。二哥家住在曼哈顿东19街一栋高层公寓里,已经在此住了60余年。
那天近午时分,我们到了二哥家。开门的二哥衣着熨烫整洁的休闲装,皮鞋锃亮,身体挺拔,灰白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绅士风度依然如故。站在二哥身后的二嫂,除有点老年性驼背外,一身干净利索,淡黄色毛衣,浅灰色西裤,温文婉约一如往常。眼前两位耄耋老人,完全没有我们原想的衰老迟钝,其良好状态,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使我们又惊又喜!
他们俩和我们互相一一亲热拥抱。落座后,我再次注视二哥二嫂,看见他们兴奋喜悦的脸色和良好的身体状态,我心底最深切的一个感想便是——“我放心了!”
随后,我们不是“只坐20分钟或最多半个小时”,而是2个多小时的相聚聊天。二哥精神振奋,谈吐自如,思想敏捷,头脑清晰,往事记忆犹新,只是有时会突然想不起一个汉字或词语来。2个多小时中,几乎全是他滔滔不绝。
他说,他一生读书和写作不停,既是爱好,也成习惯,更是满足。思想从来没有停止过,笔或电脑从来没有停用过。他说,他的写作都是有感而发,写作是一种满足,写完一文感到满足,文稿发送出去感到满足,文稿发表刊登了感到满足,接到朋友或读者读了文稿的来信或电话也感到满足。他说:“我就是有这种满足感,才能活到今天,才生活得有意义……”
起居室兼客厅的几个书架上,放满了书,大部分是英文书。但是有一格全是他写作的几十本中文书。刚好茶几上放着一本出版不久的新书《诊断美国》,这是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海龙先生来家里历时两个星期与他的访谈录,也是他去年出版的三本新书中的最后一本。去年出版的另外两本新书都冠名“鼎山回忆录”,是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忆旧与琐记》和《书影与肖像》。
他说,这几本新书的出版,是给他90岁生日最好的礼物。
蓓琪果然守约,没有准备待客的正式茶点,只有他们自己平时吃的小饼干和水果,沏了中国绿茶。但是,她还是为第一次见面的4岁外孙女买了几件衣服。她说,纽约商店的衣服,几乎全是“Made in China”,她刻意避免在纽约送中国外孙女的是中国货,转悠了好些商店,才买到意大利生产的。
蓓琪特别喜爱我的女儿咪咪,她对咪咪说:“你是我的第二个女儿,我要送给你几件我的祖母和母亲留给我的老样的饰品。”不用说,这些来自瑞典老人的小饰品,该是多么珍贵。
我说起自己人老了,现在不逛商店了,对购物一点没有兴趣了。蓓琪比我大两岁,她却说她还是喜欢逛商店,喜欢购买喜爱的物品。从这点说明,她的心不老,对生活依然充满乐趣。
4不忘宁波“折箩羹”
这样的聊天很快就超过了2小时,我坚决要求告辞。二哥当然不满足我们一家来纽约只见这一面就分手,他和蓓琪要求明晚在一家不远的四川餐馆宴请我们,碧雅和她的两个小女儿也参加。我们非常高兴地接受了邀请,但条件是由我的儿子光宁来买单。
第二天我们6人先到了那家四川餐馆,不久二哥二嫂着正装到达,再不久碧雅带了刚放学的两个女儿也到了。碧雅有一个女儿LOLA(10岁),三年前又去埃塞俄比亚领养了一个黑人弃婴(今年5岁),取名JADE。她领养的目的,是要让LOLA从小有姐妹作伴,不要像她自己那样从小孤单一人。
一共老少三辈11人同桌聚餐,特别让二哥二嫂感到亲切和快乐。二哥食欲不错,他喜欢中国饭菜,平时难得出门上中餐馆,但会不时叫外卖送中国饭菜到家解馋。今天吃剩的菜,按照美国家庭流行做法,都打包带回家。美国餐馆的打包饭菜盒,都非常精巧好用,饭菜盒密封良好,盛汤也不会溢出。二哥说,打包回家的菜放进冰箱,随后几天他会随意加点豆腐和蔬菜,烧成“烩菜”(宁波人所谓“折箩羹”),美味无穷。
蓓琪在餐桌上提议,在我们离开纽约回国前一天下午,再到他们家相聚,她将准备茶点和自助餐招待我们。因为有了这两次相聚,看见他们相当不错的身体和精神情况,我们欣然同意了。
二哥提出,这天下午他要步行到酒店来接我去他家,被我婉言拒绝了。我知道,这是他想有多些时间与我们在一起,所以我们比预定的时间提前去了他们家。两位老人今天又换了衣服,每天都要换穿衣服是他们的体面习惯,并不是因为来了客人。
蓓琪准备了绿茶、巧克力、饼干等点心,二哥仍然兴致很高,滔滔不绝。
蓓琪谈起他们俩现在的日常生活程序:一般总是起床较晚,要睡到上午10点左右。但是营养丰富的早午餐不可或缺。餐后二哥下楼外出散步20分钟或半小时,回家后午睡到下午2点,随后是下午茶和他的阅读和写作时间。这段时间,有《纽约时报》——这份他订阅了60余年报纸陪伴他。5点蓓琪送上一杯热的雪利甜酒和坚果。7点晚餐,10点就寝。他们二人睡眠都不太好,要靠安眠药入眠。
二哥几次谈起他们已经租住半个多世纪的这套公寓。这套公寓地处曼哈顿较高档地区,环境优良,生活非常方便。如果房产主现在出租给新客户,每月租金要5000美元以上。然而,由于他们是老住户,每年租金涨价受到控制,居住权受到保护,现在每月租金2000多美元。他们夫妇都领取养老金,很满意退休后适意的生活条件。他们还有些股票投资,将来留给女儿碧雅。
蓓琪要叫外卖来招待我们晚餐,我绝对不肯让他们麻烦,建议仍然由儿子光宁请客上饭馆。二哥很赞成,带我们去另外一家四川菜馆,这是他经常叫外卖的餐馆。蓓琪因为外面风大,害怕受凉会咳嗽,就不去了。
5兄妹还要再相见
这家四川餐馆距离他们家有12个街区,二哥坚持拄着拐杖步行。二哥是这家餐馆熟客,一进餐馆,服务人员都笑迎他:“董先生来了啊!”二哥介绍我们是他国内来的家里人。今天共进晚餐的,只有二哥和我们夫妇及子女一共5人。我们点了红烧肉、鱼香茄子、虾仁鱼片、口水鸡、豆腐汤等,味道真是好极了,既保持了四川菜肴的原汁原味,又稍有改进以适应西方人口味。我们都赞不绝口,也难怪二哥是这里的常客了。
餐后照常打包,其中红烧肉和鱼香茄子都是二嫂的最爱。
二哥依然坚持步行回家,我不放心,让咪咪陪送回去。我们在餐馆门前拥抱告别。目送他和咪咪慢慢走远的背影,我没有流泪,我比来纽约前增强了我们兄妹还会再见的信念。
这里还想记一个小插曲。我的老伴与蓓琪只在1978年于北京见过一次,她不知道我老伴会英语。所以,在二哥家那天上午,蓓琪没有和老伴交谈过。直到那天临别时,她才知道老伴是个英语老翻译,赶快向老伴道歉。第二次聚餐时,就特地安排老伴坐在蓓琪右边,他们就有了很畅快的交谈,以致老伴回到我们住的酒店后,大大赞扬蓓琪的人品。的确,任何一个与蓓琪接触过的人,都会很快感受到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性,具有中国老一辈贤妻良母的美德:尊老爱幼、相夫教女、善良仁慈、细心体贴。二哥和她结婚后,完全没有家庭的后顾之忧,二哥的所有生活细枝末节,蓓琪都关怀备至。60多年以来,他们夫妇确实做到了举案齐眉、互敬互爱,至今恩爱如初。
我写此文的目的,就是想告诉所有关爱二哥的亲友和喜欢他文章的读者们:二哥和他全家身心状况良好,请大家放心。他还一如既往地读书和写作,满足于他有意义的晚年生活。